笑波客 作品

第0127章:引诱

 李史鱼不是不相信,这些血红色的吏部大印是真的,而是完全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怎么可能?任命官员,这是吏部的特权。 

 依据大唐律令,所有儒生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后,必须通过地方举办的解试。 

 解试细分为两级,分别由县、州两级负责。其中县级由县尉主持,通过考试者由县里出具证明,取得参加州级考试的资格。州级则由司功参军主持,一般在八九月进行,因此也被称为秋闱,考试通过后,州里会给合格者颁发解状。 

 取得解状的考生,身份就变为了乡贡,也称为举子,具备了参加省试的资格。为了防止州县舞弊,凡是各州推荐的乡贡,必须将考试题和考生的答卷送到朝廷审核、备案。 

 凡是取得省试考试资格的学子,通常要在十一月之前赶到京城,皇帝通常会于十一月一日在大明宫含元殿接见待考学子,然后考生们会在官员的带领下,到国子监祭拜至圣先师孔子,接下来就是待考了。 

 待考学子需要提供两个凭证:一是州府开具的解状,以证明学子具备考试资格;二是记载个人信息的家状,其中包含考生姓名、年龄、籍贯、父祖姓名、父祖官职、举数、场第、相貌特征等内容,以便朝廷查验考生身份。 

 唐朝的省试通常在每年的二、三月举行,因此也叫春闱。唐朝前期,省试考试由尚书省吏部考功司负责,主考官由考功员外郎担任,玄宗后期,省试则交由礼部负责,主考官由礼部侍郎担任。 

 吏部或礼部下设贡院,考试、阅卷、放榜全部在贡院进行。考生通常在每天的卯时携带笔墨砚台、清水、食物等入场,虽然也要搜身,但不是那么严格,然后经过一天的考试,当天酉时收卷,考生离开考场,等待第二天的考试,周而复始直到考试结束。 

 唐朝学子经过省试之后,只是证明了你的才能学识,但想要做官,还有一道程序要走,那就是吏部铨选。考生通过吏部的博学宏词和书判拔萃两种考试,合格后便可立即授官。 

 这是一般的当官程序。如果朝廷急需某类专门人才,也会临时举办制科考试,内容主要是时务策,通过考试的儒生便可直接被授予官职。不过,这种机会比较少见。 

 由此不难看出,在唐朝当官是多么不容易,可以说是真正的过五关斩六将,因为每年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非常有限,因此,能通过正常途径去当官的人绝对是凤毛麟角。这就是李史鱼看到那些盖着吏部大印的空白敕牒时目瞪口呆的原因。 

 他自己就是通过科举考试好不容易才获得了当官资格,虽然官职低微,不足挂齿,但是为了得到这个职位,自己已经拼搏了三十年,这是多么艰难的历程呀! 

 谁知道,这一切,在人家东平王的眼里,完全是不费吹灰之力,信手拈来即可。 

 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就是认知碾压,用震惊来形容李史鱼当时的反应完全不够格! 

 就在李史鱼想要伸手抓在手里仔细端详时,张通儒突然将这些敕牒拿走,小心翼翼地放进铁箱子,哐当一声,关上铁盖,卡吧一声,紧锁了箱子。 

 “怎么样?看到了吧!我们没有欺骗你,这是圣上专门发放给东平王的敕牒,只要东平王看准的人,只需报送吏部备案,直接在空白敕牒上填注姓名和籍贯便可。”张通儒引诱道。 

 李史鱼想到自己从监察御史外放到河南府司法参军,悲从心生;他想到自己从河南府司法参军远赴安西都护府调查高仙芝的怛罗斯之战败因,悲凉之感寒彻周身;他想到自己从安西长途跋涉回到朝廷,立刻被贬到莱阳县担任县丞,泪水不禁润湿了眼眶;他想到自己从莱阳县再次变到朝邑县,从事最低级的九品县尉,泪水夺眶而出。 

 这种仕途变迁,注定了李史鱼的一生极有可能是徒劳,碌碌无为是大概率的事件。 

 李史鱼真的厌倦了这种被人忽视的感觉,他很想像高尚、严庄和张通儒一样,投身在安禄山的账下,触底反弹,起死回生,迎来仕途的大转折。 

 高尚说的没错,父母在,不远游。远在赵郡平棘的母亲,已经年近七旬,长年累月的劳作,已经腿脚不灵便,眼花耳聋,逐渐失去自我生存的能力。 

 虽然每次回去探望,母亲总是说,不碍事,以朝廷大事为重。实际上,每次回家,母亲总是拉着他的手不放,贴心的话语不断绝。每次临行时,母亲嘴上说着你走吧,不要担心老朽,多为朝廷做事。实际上,母亲总是送了一程又一程,迟迟不愿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