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波客 作品

第0138章:关山军马场(第2页)

 有人问了,秦始皇号称功高三皇五帝,为何惧怕一个小小的匈奴? 

 究其原因,就是匈奴那快如疾风的骑兵! 

 秦始皇杀伐攻略,消灭中原六国和周边蛮夷,靠的是啥?步兵和车兵。而这些兵将用于北部边境,跟匈奴作战,就显得力不从心。 

 为啥?车兵需要牛马驱使,兵将站立车厢,利用手中长枪和利刃来歼灭敌军。在匈奴骑兵面前过于笨重,而且不好操控方向,很容易被匈奴骑兵斩首。 

 步兵更不用说,在排山倒海般突袭而来的匈奴骑兵面前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一个冲锋,步兵就溃不成军,相互踩踏而亡,几乎不用匈奴骑兵动手。 

 你说这仗还怎么打! 

 所以,秦始皇便想到用长城来阻挡匈奴骑兵,而汉初的刘邦、刘启不得不利用和亲来防范匈奴骑兵。 

 到了汉武帝刘彻,这个局面才有所缓解。为啥?因为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和战争准备后,大汉也慢慢培养了一批战马,组建了一支与匈奴人旗鼓相当的骑兵。 

 这支骑兵配合着数十万步兵和弓弩兵,在大将卫青、李广和霍去病的带领下,不仅可以抵挡匈奴骑兵的进攻,而且还可以主动出击,深入匈奴腹地,横扫狼居胥山,饮马北海,打得匈奴节节败退,远遁漠北漠西,再也不敢与大汉为敌。 

 由此,骑兵的机动性可见一斑;骑兵的重要性居功至伟。 

 所以,才有了汉武帝为求得大宛国的汗血宝马,竟然派出数十万军队长途奔袭数万里,走戈壁,过沙漠,跨过葱岭,深入中亚腹地,跟大宛国打了一场硬战,落下个穷兵黩武的骂名,不得不在日暮之年在轮台下罪己诏反思。 

 平心而论,李广利的这次西征,除了得到数百匹汗血马外,真是泛善可陈。不过,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大汉对战马的重视程度。 

 终其两汉,不管哪位皇帝执政,都无比重视骑兵建设,这其中,自然离不开军马的饲养。 

 问题是,中原腹地以农耕为主,百姓不善于养马,所供给朝廷的马匹参差不齐,真正可用于战场上快速奔跑持久耐用的战马就更少了。 

 怎么办,为了抵御北部西部草原民族的骑兵,中原朝廷不得不将培养战马的任务交给了地处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交汇处的陇右地区。尤其是关山,地势高峻,气候凉爽,草原广布,非常适合优质战马的饲养。所以,自秦汉始,这里都是朝廷的军马场。 

 隋末唐初,薛举父子就是利用了关山战马优良的地理条件,东进关中与李渊父子争夺天下;李轨也是占据着凉州畜产天下饶的地利割据河西;太原起兵的李渊为了获得良好的马源充实骑兵,甚至一度向突厥俯首称臣。 

 可见,马匹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对于马匹的养殖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马不仅能增强军事实力,而且对日常交通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粮食的运输和信件的传输。 

 随着大唐对马匹需求量的加大,对养马业的重视也日益增强。在大唐群牧系统中影响最大的应属陇右群牧,虽然叫陇右,实际上并不局限于陇右,关内道的原州、泾州等适宜养马的地方也隶属于陇右群牧。这里面,关山军马场因为紧邻着李唐龙兴地陇西成纪,自然就是陇右群牧的核心所在。 

 由此不难看出,大唐对关山军马场的重视程度。仅仅在天宝十三载这一年,关山军马场的马匹饲养量竟然高达33万匹之多。 

 对于这一点,大唐朝廷自然心知肚明,东北的安禄山也是虎视眈眈,身为牧监的马休岂能不知其中的利害关系? 

 既然你李唐朝廷对我视而不见,把我当空气,那我为何非要在你这棵弯腰老柳树上吊死? 

 去年春安禄山兼任群牧都监后,从夏到今春,一直不停地派人过来,向马休传话,抓紧时间为东北输送优良战马,否则,他的关山牧监就干到头了。 

 安禄山什么意思,马休自然知晓。这次趁着为飞虹子贺寿的机会,实际上就是上崆峒向玉真公主投石问路,看看我马休在朝廷眼中几斤几两,还有没有升迁机会。 

 好哇,你们无情,就休怪我无义。 

 从崆峒下山后的那天夜里,马休当即修书一封,盖上封泥,连夜下山,秘密交给了广成驿长刘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