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4章:高风亮节(第2页)
封常清是自己的老部将,而且是身经百战的老将,高仙芝没有理由不相信他的话。思忖片刻后,他做出了决定:打开太原仓,将府库中所有钱物赏赐给将士,剩余的一把火烧掉,然后退守潼关。
果不其然,安禄山亲率大军一路追到陕郡,猛烈进攻潼关十几次,都未能攻破。
此时,河北传来颜杲卿和颜真卿揭竿而起的消息后,安禄山大惊,留下崔乾佑留驻陕州继续攻关,亲自带领大部分将士返回洛阳城。
看着雄壮威武的洛阳皇城和宫城,安禄山决定在洛阳登基称帝,委派史思明渡河攻打颜杲卿。
按理说,安禄山撤军,对潼关唐军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既减轻了战略压力,又可以缓口气,加强潼关防守,让更多的唐军增援潼关。
但是,这个天赐良机竟然让长安方向给白白浪费了。
这里必须要提及一个人,那就是宦官边令诚。
这家伙曾经在安西参与过高仙芝歼灭小勃律国的战役,还算有些功绩。所以,高仙芝被委任为讨贼副元帅驻守陕郡时,李隆基再次派遣他跟随高仙芝迎战安禄山。
边令诚是宦官,他能有什么本领,无非就是充当皇帝的耳目,美其名曰监军。
当高仙芝接受封常清谏言,决定放弃陕州时,他曾经命令打开太原仓府库,将里面的金银细软和财物悉数奖赏给所属将士,自己分文不取。
这表现了高仙芝作为将帅的高风亮节,但是,高仙芝忽略了一个人,那就是边令诚。
你高风亮节可以,我不想呀!你不能将你的高风亮节强加给我呀,我边令诚也要得到太原仓中的金银细软。于是,边令诚当即向高仙芝明确提出来,可是,高仙芝没有满足他的要求,反而站在道德高地对边令诚进行了一番思想教育,封常清在一边没有劝阻,反而义正言辞地帮腔,对边令诚好一通数落。
边令诚脸上一阵青一阵红,好没面子。边令诚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哼,你们算什么东西,不就是头顶着将军的帽子吗,竟然不把我这个监军放在眼里,要知道,我可是代表皇帝在这里监视你们的军事行动耶!
边令诚偷偷地给长安送去了一封加急信,谗言封常清夸大叛军气势,长叛军威风,减唐军士气,妖言惑众,动摇军心。又诬告说,高仙芝畏敌怯战,竟然放弃陕郡,躲到潼关后面,让数百里土地白白让与敌军;而且他还克扣朝廷发放的军饷,中饱私囊。
瞧瞧,边令诚这个监军的嘴脸!活脱脱一副小人模样!索贿不成就诬告,什么都不懂,陷害忠良样样精。
李隆基早已经被安禄山的阵势吓破了胆,唯恐听到叛军往前推进的消息。好家伙,你封常清在朕面前不是豪言壮语,别人丢城投降是承平已久不熟悉军务,你倒好,集结六万大军竟然连个洛阳城都保不住,朕还没找你算账哩,你倒好,竟然敢妖言惑众,动摇军心。
还有你高仙芝,怛罗斯之战失败的罪责还没有追究,朕直接给了你个左羽林大将军,新近还封你为密云郡公讨贼副元帅,你竟然给我怂成这样。封常清寥寥数语,竟然把你吓得屁滚尿流,竟然放弃陕郡数百里,躲藏到潼关后面。
鼠辈!丢人现眼!朕要是年轻十岁,一定给你们来个御驾亲征,让尔等瞧瞧!
这样的将军,不要也罢。李隆基暴怒,当即命令边令诚就地处死封常清和高仙芝。
边令诚大喜,带上皇帝的密旨,在军中挑选了一百名陌刀手,将密旨传阅后,命令他们即可斩杀封常清。
封常清倒是毫不畏惧,他在丢弃东京城后,就已经料到自己会有这一天,早就写好了《封常清谢死表闻》,直接呈送给边令诚,让其转交给皇上,随即英勇就死。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亡,其言也善。封常清临死所上此表,主要表达了三层含义:其一是表忠心;其二是心不甘;其三是上谏言,恳请朝廷万不可轻敌。
虽短短千字,却道尽了一个忠臣良将的无奈和悲哀。如此诚恳的言语也未能打动奸佞小人的心,边令诚看都不看,直接丢下一句冷冰冰的断头语:“杀无赦!”
封常清就此结束了其英勇悲壮的一生。
边令诚命人将封常清的尸首放置在一张草席上,静待高仙芝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