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长孙无忌的小心思(第2页)

 推广曲辕犁,他是很有信心的。哪怕只有一个农户试过,就能带动更多人跟进,传播速度自然就快了。 

 深思熟虑之后,陈迎新开始给锤头安排任务。 

 “今年收的那些红薯,全都搬出来。” 

 锤头一脸疑惑,拧着眉头问,“公子,为啥要这样做?” 

 “我要拿来分发给各个乡村和县城。” 

 接着他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下。 

 锤头皱着眉苦笑,“公子,这样怕不太行啊。印那么多纸张太花钱了,要不咱还是用石碑吧,划算一些。” 

 陈迎新摆摆手否定了。 

 “石碑刻字太慢了,关键是细节得多清楚!红薯怎么种、犁具咋用,石碑上写不下这么多字。听我的,就用纸。” 

 “我有的是钱,不管哪个村,哪户人家,你给我全都贴上去! 

 我就看谁还能挡得了这事儿!” 

 他越说越激动,声音也越来越大,最后一巴掌拍在桌子上。 

 锤头一脸心疼地说:“公子呀,这么花下去真不够啊。” 

 对于钱财方面,陈迎新倒是没那么在意,回答得很爽快。 

 “反正我这点家底也花不完,留它干什么。让你干你就去办。” 

 “公子,你手里也就几百贯吧。” 

 听了这话陈迎新皱起眉——难道这么多钱还不够? 

 锤头赶紧解释,“不是不够,现在纸太贵了,咱们买不起这么多啊。” 

 一听价格,陈迎新眼睛睁得老大。 

 他还真没想到这个问题有多严重。 

 原来在这个年头,一张普通的纸居然那么金贵。 

 简直离谱。 

 现在的大唐,一张宣纸值五十文! 

 这一卷纸才够写几个字? 

 按这个开销算,要真每家每户发一张传单介绍红薯做法和图纸,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陈迎心无奈地叹了口气。 

 虽然早就听说古时候纸很贵,但他实在没想到能贵到这种地步! 

 这也难怪为什么朝廷官员动不动就推荐几个人来负责大事——这纸,确实用不起。 

 一套齐全的科举用书,得花上好几千贯钱,一般的百姓一辈子都买不起,更别说靠读书做官了! 

 难怪大唐刚开始搞的科举制度一直没法推广开来。 

 这种制度怎么能成功呢? 

 那些出身贫寒的孩子和平民家庭,连书都买不起,能识几个字就算不错了! 

 陈迎新仔细打听了一下,才明白为什么纸张会这么贵。 

 贞观初年,主要的造纸原料是青藤。 

 这东西产量本来就低,价格自然就高。 

 再加上制造工艺复杂麻烦,纸当然更加金贵。 

 搞明白了这些之后,陈迎新并没有灰心。 

 他一拍桌子,满脸自信地说: 

 “不就是纸吗?我自己来做!” 

 他记得以前读书的时候听说过,竹子也能用来造纸。 

 青藤贵? 

 那种会有代替的东西吧! 

 为了能够做出纸来,他又陷入了废寝忘食的阶段。 

 接下来整整半个月时间,他就泡在研发室里面不断的试错。 

 终于在昨日研发出了不需要青藤就能做出来的纸。 

 然而,后续他又发现了问题。 

 就是这种纸太薄了。 

 根本不足以支撑到用来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