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贺然 作品

第278章 一封信引发的血雨腥风(第2页)

 你们之前举荐的那都是什么?啊?除了会写点酸诗还会什么?不就是家里根基好点吗?

 今天我朱文山就告诉各位,皇上要推行的是科考制,以后不看根基背景,只看考试成绩,不管是世家贵族还是种地放牛的,只要是能一步一步的考到皇上面前,那就是天子门生,皇上就会重用!”

 顿时把

 “什么?蝼蚁也能当官?”

 “胡说八道!那种地的能买得起书吗?大字都不识考什么考?”

 “朱丞相,何为科举制?怎么个考法?”

 朱文山拿出一个昨晚费劲巴拉做出来的大字报,就是那张科举图。

 不整个大字报不行,因为这些老头大部分都有点眼花看不清小字。

 朱文山就指着图给他们解读了一下科举制是如何让一个普通人从底层一步一步走上朝堂的。

 给他们这帮老头听的一愣一愣的,一个个都像是要心肌梗塞了似的目瞪口呆。

 皇上最后补充道:“今年时间上来不及了,今年朕就开一场简单的考核,会面向全国的百姓出题,朕和朱丞相会亲自审卷,只要是能答的合我的心意,那便可以入朝为官!”

 这一番话,让那些老臣有点没反应过来,前后左右开始小声议论了起来。

 他们这些老头所谓的小声议论都跟正常人正常说话的声音一样大。

 听得皇上很无奈,也很想……笑!

 没办法,岁数大了都有点耳背,自言自语都能说出声,一点秘密也藏不住。

 等他们议论明白了,也反应过来了,这是要变天呐!以后世家地位不保呀!农奴都有翻身做新贵的可能呀!

 那怎么能行?!世家大树盘根错节,岂能让蚍蜉给撼动喽??

 死谏!必须死谏!

 有一个老臣家里有一大帮的子孙等着皇上迁都之后招揽他们入朝为官呐,这要是改成科举制了,这些子孙岂不是没机会了,毕竟他们要是能考得上谁还需要四处求人联名举荐呀?

 这个老头第一个站出来,哭颤着说:“皇上呐!老臣举全族之力守着皇宫,被魏先荣他们叛党残害了近半数族人,我们为的就是保住燕家的皇位呀!若是这样科举的话,恐怕我无法跟族人交代呀!”

 朱文山说:“那就让他们参加考试就好了呀?交代什么呀?难道他们都是不学无术之人惧怕考试?”

 老头一下子就颓了起来,可不就是嘛,不然他还在这争取什么呢?

 “皇上,请看在老臣全族誓死效忠皇上的面子上,就……就不要废除举荐制!老臣以死谏言,祖制不能废!”

 老头说完,像个扑棱膀子的麻雀一般拨开人群,咣叽就撞柱子上了。

 皇上一捂脸,透过指头缝看看他死没死,心说这皇宫果然是不能再要了,太脏了。

 皇上只是出于面子说了一句:“你这是干嘛呀?何苦呀?有话不能好好说嘛?!”

 其他跟这撞柱子的老头有同样境况的老头们一看皇上竟然会心软、会心疼他们,说不定这一撞就能让皇上不敢推行科举制了呐!

 于是,一群扑棱着膀子的老麻雀们都高呼着“祖制不能废,老臣以死谏言”这样的豪言壮语冲向了四面八方的柱子。

 咣叽,咣叽,咣叽叽……倒下一片,跪倒一片,哭声一大片。

 皇上气得直翻白眼,此时没病硬装。

 皇上怕不够震撼,还咬破了嘴唇吐出一口鲜血。

 朱文山惊呼一声:“军医!快来!皇上吐血啦!”

 伙夫营的都尉都成了御厨,那军医不也得暂代太医嘛!除此之外他还负责给前线战士们搓升气补血的药丸子以及配治疗伤风感冒的药包。

 军医进来一把脉,看见了皇上偷偷给他递了个眼神儿,他秒懂,立马大声说道:“皇上这是受到强烈的刺激而致,虽无性命之忧,可也需要修养一段日子。”

 军医这句话几乎是扯脖子喊的,就怕

 皇上心说:干的漂亮!

 此时朝堂上谁还在乎老头们撞没撞柱子死没死的?皇上都被他们刺激的吐血啦!

 这回反倒是皇上吐血这一幕刺激了他们,立马有几个心思沉重的老头一阵眩晕昏了过去。

 大燕从开国以来,朝堂之上从来没有这般乱过。哪怕是燕照这个昏君在位也没有过一群臣子集体撞柱子的场面。

 除了第一个老头实心眼真把自己撞死了,其他的都是磕坏了脑袋晕过去而已。

 朱文山让人把撞柱子的那些老头都抬回了家,并召集他们家里的话事人逐一谈话。

 话题就是一个,支不支持科举制?

 支持的话,子孙未来可进皇家学院学习,而且子孙参加科举会额外加分,并且优先录取为官。

 不支持的话,那就返还当初捐赠的财产,并且补偿撞柱子的老头三千两和邺都的一处大庄子外加两个大商铺的店面。死了的老头家多补偿一个庄子和三个铺面,没死的老头从此退休回家。

 这样做真可谓一石二鸟。

 选支持的,那就正好合了皇上的心意,等于说以后这个家族就要跟着皇帝的思路走。

 选不支持的,正好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被清退了,他们得了丰厚的财物没吃亏也就堵住了他们的嘴。

 反正也要迁都了,这邺都有的是查封的铺面和庄子,皇上留着也没用。

 之后皇上就躲在寝宫里休养,整日琢磨着今年出什么题目好?

 瞌睡来了,就有人给递枕头。

 燕铄带着皇后和朱家的人进宫了,燕铄第一时间就是问有有没有他的信,看完了徐焕给他的信,就把今年的考题说了出来——《假如我是一名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