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作品
第2119章(第2页)
江松是驻村书记,不是土生土长的乌泥村人。
其实这几天徐雨萌不仅仅只呆在乌泥村,也去了周边的几个村子,她突然向江松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
“小江书记,除了你说的这些问题之外,在发展和吸引年轻党员上,会不会还存在着第三种问题,比如说村支部书记有私心?我看不少村的村支部书记,普遍都已经50多60多了。”
江松马上明白了书记的潜台词。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接触,他知道书记是个喜欢听真话的人,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村支部书记,他现在也已经敢在书记面前说真话了。
"徐书记,您提到的这个问题确实存在。有些村支书潜意识里把党支部当成了"自留地",认为年轻党员尤其是能力强的人进来,会动摇自己的话语权。他们宁愿选择文化水平低、缺乏主见的村民发展入党,甚至优先吸纳自家亲戚,形成家族式管理。"
他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据我所知,有位村支书任职二十多年,村里近五年发展的12名党员里,直系亲属就占了8个。更离谱的是,去年镇里下达的发展大学生党员指标,他以"年轻人不安心务农"为由,硬是拖到指标作废。这种现象看似是个人私心作祟,实则折射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一方面,这些村支书普遍缺乏现代治理理念,把基层组织当作维持个人权威的工具,担心新力量冲击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另一方面,部分地区考核机制不完善,对村支书的监督流于形式,导致"一言堂"现象滋生。有些村支书甚至认为,只要按时完成上级任务、不捅娄子,发展党员的事可以"灵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