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作品
第2170章
“这次轮训,把他也纳入进来。别因为他是村支书就觉得级别不够,基层历练出来的本事最实在。培训结束后,让他到省委组织部干部一处历练历练,多接触些全局性的工作,好好打磨打磨,将来能挑更重的担子。” 省委书记直接过问一个村支部书记这种情况可不多见的,而且还点名了培训结束后直接到省委组织部干部一处!
在体制内的权力脉络里,省委组织部干部一处堪称“官帽子”的神经中枢,其重要性如同精密钟表里的核心齿轮,悄然牵动着全省干部体系的运转节奏。
对基层干部而言,这里是“龙门”般的存在。寻常县处级干部想走进这扇门,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资历堆砌与亮眼政绩加持,而江松一个村支书能被直接点名调入,无异于跳过了无数层级的筛选————干部一处手握全省厅级以下干部的考察、任免、调配权,小到乡镇主官的轮岗,大到地市常委的提名,每一份任免文件背后都有这里的笔迹。他们像严苛的工匠,翻阅着干部档案里的每一页履历,从年度考核表的评语到民主测评的细节,甚至某次突发事件中的应对表现,都可能成为影响一个人仕途走向的关键砝码。
对省委决策层来说,干部一处是延伸的“耳目”与“手”。
省委想推动某项战略落地,需要什么样的干部去执行?哪个地市的班子出现了结构性短板,该从哪里调配人手补充?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来自干部一处经年累月积累的“干部画像”。他们不仅要熟悉每个干部的业务能力,更要精准把握其政治素养与行事风格——比如谁擅长啃硬骨头,适合派去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谁善于统筹协调,能担起新区建设的重担。这种“知人善任”的能力,直接关系到省委决策能否顺畅落地,堪称全省行政效能的“隐形调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