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满余晖 作品

第343章 干脆一起来吧(第2页)

 两人只是一时感慨,很快便将这种情绪抛在脑后,开始策划开医院的事情。 

 “我们是医疗产业的新丁,所以必须要一鸣惊人。” 

 竹下雅人大手一挥,豪气满满的继续说:“东京23区,直接每个区开一家。不要怕花钱,我们有充足的弹药。” 

 别的市场无所谓,但东京市场必须占下。 

 这里有最多的有钱人,集中了日本太多财富。 

 “这,会不会有点太多了?” 

 “不多,如果不是担心医生数量不足,我还想在大阪开5家、横滨开5家、神户开3家……” 

 九十年代,是日本私立医院蓬勃发展的时代。全日本私立医院数量,短时间内就增加一倍多。 

 23家医院看上去很多,但只是个开始。 

 “明白,那药店和医药行业也要进入吗?” 

 受自家会长影响,小林博明下意识的想要做全医疗产业链。 

 “药店确实需抓紧布局,主要城市最少要有3家。” 

 日本医保改革导致市场上充斥着劣质药,民众确实被害惨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医药公司也很快遭到反噬。 

 日本人不再相信国产药,宁愿花钱购买全价的进口药。 

 根据统计,从1997年开始,日本药企行业销售额连续5年陷入负增长,而进口药市场每年的增加率却超过10。 

 当时日本高端药品市场,日本医药公司只剩下20,并且连年降低。 

 至于新药研发领域更是惨到没法看。 

 日本前十大医药公司,甚至不如美国辉瑞一家。 

 如果不是日本政府后来纠正了这些错误,医药公司差点错过生物药时代。 

 可以说日本医保改革,直接导致三输局面。 

 首先是民众, 

 资金不太充足的普通人只能忍受恶劣药品,恶劣治疗方案,导致身体更加糟糕。 

 有点闲钱的普通民众,则需要支付昂贵的治疗成本,很容易因病返贫。 

 毕竟无论是私立医院还是外国药企的药物,价格都很昂贵。 

 只有少数有钱人,可能不在乎这些。因为他们一直以来,都会用最好的药物找最好的医生。 

 其次是医药公司,  政府的药品梯次降价方案和仿制药替代策略,让医药公司利润暴跌。只有最顶尖的医药公司,以及最肮脏的医药公司可以生存。 

 这造成两大严重后果, 

 一方面,医药公司无钱进行生物药方面的创新研发,或者有钱也不敢进行研发。 

 毕竟每两年的强制降价政策,只会让研发新药变成利润微薄,甚至一不小心亏本的生意。 

 美国fda就有统计,这一时间段,日本新药申请只有6款,美国则有一二百款。 

 差距之大,让人不敢相信。 

 新药研发减少,国内国际市场份额自然萎缩。销售额的减少,又进一步缩减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形成死亡螺旋。 

 另一方面,就是市场上充斥的劣质仿制药让民众对国产药的信任降到冰点。 

 大家不再买这些破烂,中小药企也难以生存,大量破产倒闭。 

 最后则是政府, 

 医药公司无力研发新药,导致销售额变少利润变低。 

 如此一来,来自医药行业的税收也跟着降低。 

 尤其是进入到90年代后半段,医药企业大量破产。 

 政府不仅在医疗领域的税收下降,还要负担起救助失业员工的责任。 

 最后厚生省确实节省了千亿美元规模的资金,但也将医疗行业干了个半残。 

 这笔节省下来的钱,远不如医疗行业正常发展重要。 

 因为如果日本医疗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千亿美元很轻松就能靠新药研发赚回来。 

 要知道世界医药产业规模,在2010年就有接近9000亿美元。日本医药公司只要能吃下20,就有近2000亿美元市场份额。 

 可以说,从后世角度来看。 

 日本政府算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赔了夫人又折兵。 

 让人火大的是,当时日本政府并不是没有钱。 

 单单是每年在乡村振兴计划投入的钱,就有几百亿,有时候甚至上千亿美元规模。 

 这些钱只要拿出一小部分,就能促进医疗行业良性发展。 

 结果为了节省一点点开支,差点在九十年代摧毁自家医药产业。 

 更可恨的是,乡村振新计划搞出了无数,一个便利店修一条公路的脑残事情,导致基建资金大多被浪费。 

 可以说,这一政策只对地方有极小的刺激。反而是富裕了建筑行业,以及地方公务员群体。 

 是的,因为日本的乡村大基建政策,日本建筑行业很快就恢复元气,甚至更上一层楼。 

 单单是人员方面,就增加了三分之一左右。 

 星海建筑虽然是新丁,但凭借星海集团的力量也分到一杯羹。 

 只不过星海建筑体量较小,再加上去年固定资产投入过多,这才没赚到钱。 

 不过厚生省脑残,自然就是星海集团这样有钱公司的机会。 

 如果没有厚生省的骚操作,星海集团如何进入医疗行业。 

 因为日本医疗体系的逐渐崩塌溃败,药店也迎来爆发增长。 

 毕竟只有在这里,日本民众才能花高价买到放心药。 

 这么好的赚钱机会,自然要早早进入。 

 听完自家会长的指令,小林博明快速记下之余,忍不住再次问。 

 “那医药公司呢?” 

 医疗产业的核心始终是医药公司,没有医药公司的医疗集团只会是边角料。 

 “这个我也想,但大多数一流医药企业都能坚持,再等等吧。” 

 医药行业和别的行业不一样,大多数小公司只能玩仿制药。 

 这东西技术含量太低,根本没有收购的必要。 

 唯有一流医药公司,才是青年瞄准的目标。 

 至于搞生物医药创新实验的小公司,日本眼下根本不会有,没那个环境。 

 不过别的公司不搞,正是星海集团的机会。 

 想到这里,竹下雅人很干脆的转变态度说:“这样,我们先收购一家中型医药公司,然后迅速组建自己的生物医药研发实验室。” 

 “等一流医药公司坚持不住的时候,正好可以无缝衔接。” 

 听到青年这样说,小林博明顿时变得兴奋。 

 他激动的回应,“是,会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