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满余晖 作品

第425章

竹下雅人这一催还是蛮有用的,罗杰斯那边很快有了新的成果。任天堂终于松口,愿意让星海集团和横井军平去谈。

是的,虽然罗杰斯经常找机会和横井军平聊天,但他从来没说过挖角的事情。

这是对任天堂的尊重,也是对横井军平的尊重。

不过从今天开始,事情就不一样了。

横井军平已经向任天堂申请辞职,而任天堂那边也有意答应。

所以他脚步有些轻快,整个人散发着喜悦的气息。

“横井桑,没打扰你吧。”

“没有,我现在还有什么可打扰的。”

横井军平的声音有些冷,就像他的内心一样。

但没办法,他在任天堂已经失去了位置。除非愿意枯等退休,否则就只能离开。

“额,那什么,我主要是怕影响横井桑思考。”

罗杰斯的解释很干巴,根本没什么说服力。

不过这很正常,眼下横井军平已经在任天堂失势。整个第一开发部,除了他就剩两位小年轻助手。

罗杰斯就算想圆场,眼下这不到50平的办公环境也不允许。

“行吧,我现在也只剩下思考能力了。”

横井军平对于眼下的一切非常失望,甚至都有点心死。自己奋斗大半辈子的地方,就这样将自己抛弃。

颇有股九十年代,某国国企员工大下岗的味道。

不过横井军平是幸运的,因为他的才华得到除任天堂以外全日本公司的认可。

他就算离开,也会被其余公司抢着要。

星海集团就是典型,眼巴巴的拉关系拉了好几年,这才有机会第一个说服他加入。

面对横井军平的心灰意冷,罗杰斯开始转动脑筋。

不过他很聪明,并没有说什么任天堂放弃你是任天堂的损失。

因为横井军平依旧对任天堂有很深的感情,直冲冲的批评只会惹来反感。

罗杰斯干脆直接说事,避免言多必失的情况。

“横井桑,我们会长想和你见上一面,可以吗?”

“会长,竹下会长?”

横井军平有些意外,没想到星海集团最高领导会见自己,他忍不住有些高兴。

这可是世界公认的天才,自己能得到亲自接见,也算是荣幸。

“是的,我们会长非常认可你的才能,早就想和你见上一面。”

“这是我的荣幸。我随时都有时间,不知什么时候适合过去?”

听完横井军平的话,罗杰斯连连摆手。

“不不不,我们会长要来京都这边,而不是让你过去。”

面对人才要学会礼贤下士,主动出击。

竹下雅人就算腕再打,也不能傻乎乎的坐在办公室等待人才拜访自己。

“这样啊,那明天下午三点,公司不远处的星巴克怎么样?”

星海资本对星巴克的投资,自然不会只收获一点股票和钱财。

整个亚洲的星巴克代理权,也是收获之一。

有星海食品做靠山,星巴克品牌在日本自然顺风顺水。短短几年时间,全国各地就有了1000多座咖啡厅。

“没问题,我们会长一定会准时到达。”

竹下雅人自然会准时到达,这可是他非常看好的电子产品研发天才。

超强的落后技术整合再创新能力,就算再海外也非常知名。

大家都知道,任天堂有一位研发端天才,几次拯救公司。

“我都可以,看大家需求。”

保尔森也觉得可以跟随一把,但很快又话锋一转。

“不过,我觉得投资规模不宜太大,并且投资要分散一点。”

想到星海投资的种种手段,托马斯也忍不住点头。

“有道理,那我们就最多投资4.99%。”

无论是美股还是日股,都有着类似的规定。

那就是股票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5%,可以不在市场披露。

因此如果想要更好的隐藏自己,那么购买的股票只能无限接近于5%,但永远也不能达到5%。

对于赚钱,高盛的合伙人们自然非常感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起哪些公司可以买上一些。

很快,沃尔玛从这几家公司脱颖而出。

因为沃尔玛已经在零售产业完成布局,基本不存在失败可能,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

至于微软、思科、英特尔等公司,则需要进一步观察。

微软虽然在操作系统领域占据优势,但前面有iBm集团的巨大压力,后面有苹果等公司虎视眈眈。

公司业务不是那么的稳定。

说不定什么时候,就陷入衰退期。

思科的情况好上许多,但内部管理混乱。

等到高层拨乱反正后,高盛才会进行投资。

英特尔的情况,有点类似于微软。

微处理器方面不仅要面对摩托罗拉、德州仪器、Amd的竞争。

更要命的是,还有日本企业在蠢蠢欲动。

没错,在高盛眼中。

日本半导体巨头,要远比美国本土公司更加可怕。

因为美国的drAm产业,就是被日本公司正面击败。

这一领域曾经的王者英特尔都只能狼狈砍掉这部分业务,无奈押注微处理器,也就是Cpu产业。

一旦日本半导体公司决定进入微处理器,英特尔很可能扛不住这波攻势。

只能说谁也想不到,80年代如日中天的日本半导体巨头,竟然在90年代纷纷萎靡。

内存芯片产业惨败韩国,后来更是彻底退出这一领域。

闪存芯片产业靠着发明人身份稍好一些,还留下一点火种。

不过现在,这一部分业务已经成为星海投资的囊中之物。

东芝的闪存芯片产业就算依旧崛起,也很难达到前世高度。

确定好投资目标后,高盛一行人这才重新将话题拉回正轨。

很快,成立合资基金一事就表决通过。

不过在投资额度上面,大家再起争执。

激进的想要额度拉满,保守的则想要看情况增加。

这可是80年代末的10亿美元,对于高盛来说,也是一笔非常大的数字。

“就5亿美元吧。”

首席执行官约翰是支持10亿美元投资的,但考虑到公司平衡,最终选了个稳妥的数字。

钱确实少一点,关键是安全。

高盛公司连续一星期高强度开会,竹下雅人这边也没闲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