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满余晖 作品

第403章 公司要对员工好

采访过后,虽然都是集团下属员工,但竹下雅人还是让人在食堂安排了一顿较为豪华的午餐。

不过他没待太久,差不多过了十来分钟就歉意的起身说。

“那个,大家慢慢吃,我还有点事要忙,不好意思了。”

佐藤等人听会长这么说,自然也只能纷纷起身恭敬的回应。

“没关系,会长您去忙。”

“会长您忙,不用理会我们。”

“对呀,您忙,您忙。”

会长能陪自己等人一会,就已经让大家觉得很惊喜了。

至于是不是真的有事,根本就不重要。

“谢谢,谢谢大家的谅解,我们有机会再见。”

竹下雅人是真的有事,他担心电话回不完。

此外,他在大家吃饭也不那么自在。不如快点离开,让大家可以吃的开心点。

可惜,他的一番好意有点瞎子电灯。

新闻非常注重时效性,俩家媒体都想着早点回去,然后尽早将内容制作出来,根本没时间吃饭。

因此他刚离开不久,每日新闻和tBs电视台就紧随其后的匆匆告别。

“会长人真好!”

回去的路上,想到采访以及之后发生的一幕幕,负责拍摄的佐川拓海返回的时候忍不住感叹。

“是啊,会长的换位思考能力特点强,人也非常的善良温柔。”

佐藤真吾采访过无数高级别领导人,竹下雅人是极少数让他特别佩服的存在。

不仅公司经营的特别好,还愿意和员工分享公司的利益。

据他所知,星海集团最底层的新入职员工,年薪都可以达到360万。

而在日本其余公司,新入职员工能拿到这么多,需要较为严苛的条件。

第一,你是大学毕业生。

第二,你加入的公司效益还算不错。

如此一来你的月工资+2次半年奖,最终才能达到这一数字。

至于星海集团,底层都这么多了大学生自然更高。

基本上能入职星海集团的,年薪都可以达到日本平均水平。

星海集团今年已经发出去5万多份内定,单单在大学生应届毕业生上的多余开支就需要500多亿。

如果公司全部算下来,那就更多了。

星海集团单单是日本这边的员工就有近30万,然后通过简单的计算就可知。公司每年在日本的额外工资支出,就将近3000亿日元。

这一数字,无论对哪家公司都是不小的数目,相当于一个多的诺基亚利润。

再说了,这还只是最基础的估算。

按照星海集团给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高薪水判定,日本每年的额外工资支出最少有5000亿,相当于两个诺基亚的利润。

虽然工资上的花费相对于传统日企确实有点多,但青年还是觉得很值。

因为在星海集团的高工资激励下,有更多高水平人才涌入,普通人才的工作动力也更足。

再说了,这些工资方面的额外支出,对于星海集团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不说别的,单单是星海科技一家公司的利润,就可以实现全部覆盖。

日本这边以高工资高福利吸引人才加入,星海集团在其余国家同样如此。

稍微落后的地方,比如中国和东南亚,普工的薪水基本都可以提高50%以上。

一流人才则按照当地规则,双倍甚至数倍。

反正工资基础低,数倍也花不了太多的钱。

至于欧美国家,则没有太过夸张。

普工高于业内平均水平,一流人才多个50%。

至于那种最顶级,基本无法以工资吸引,需要更高的绩效或者股份之类的。

星海集团暂时在股份方面无法进行满足,但可以发很高的绩效工资。

那就是股票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5%,可以不在市场披露。

因此如果想要更好的隐藏自己,那么购买的股票只能无限接近于5%,但永远也不能达到5%。

对于赚钱,高盛的合伙人们自然非常感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起哪些公司可以买上一些。

很快,沃尔玛从这几家公司脱颖而出。

因为沃尔玛已经在零售产业完成布局,基本不存在失败可能,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

至于微软、思科、英特尔等公司,则需要进一步观察。

微软虽然在操作系统领域占据优势,但前面有iBm集团的巨大压力,后面有苹果等公司虎视眈眈。

公司业务不是那么的稳定。

说不定什么时候,就陷入衰退期。

思科的情况好上许多,但内部管理混乱。

等到高层拨乱反正后,高盛才会进行投资。

英特尔的情况,有点类似于微软。

微处理器方面不仅要面对摩托罗拉、德州仪器、Amd的竞争。

更要命的是,还有日本企业在蠢蠢欲动。

没错,在高盛眼中。

日本半导体巨头,要远比美国本土公司更加可怕。

因为美国的drAm产业,就是被日本公司正面击败。

这一领域曾经的王者英特尔都只能狼狈砍掉这部分业务,无奈押注微处理器,也就是Cpu产业。

一旦日本半导体公司决定进入微处理器,英特尔很可能扛不住这波攻势。

只能说谁也想不到,80年代如日中天的日本半导体巨头,竟然在90年代纷纷萎靡。

内存芯片产业惨败韩国,后来更是彻底退出这一领域。

闪存芯片产业靠着发明人身份稍好一些,还留下一点火种。

不过现在,这一部分业务已经成为星海投资的囊中之物。

东芝的闪存芯片产业就算依旧崛起,也很难达到前世高度。

确定好投资目标后,高盛一行人这才重新将话题拉回正轨。

很快,成立合资基金一事就表决通过。

不过在投资额度上面,大家再起争执。

激进的想要额度拉满,保守的则想要看情况增加。

这可是80年代末的10亿美元,对于高盛来说,也是一笔非常大的数字。

“就5亿美元吧。”

首席执行官约翰是支持10亿美元投资的,但考虑到公司平衡,最终选了个稳妥的数字。

钱确实少一点,关键是安全。

高盛公司连续一星期高强度开会,竹下雅人这边也没闲着。

他需要监督公司几位管理,处理掉湾湾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