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接受采访
“啊,爽!”
竹下雅人顾不得先擦身子,直接将自己埋在热水池里。
“果然,人烦躁的时候就是要折腾。”
在近百平米的热水池游了一会泳后,青年半躺着待在池边自言自语。
随后更是呆呆的望着头顶的天花板,什么也不去想,整个人头脑放空。
不知过了多久,觉得躺着有些不舒服的竹下雅人翻了个身,开始在脑海中理清思路。
这是他每天洗澡时间的必备环节,效果很好,有点像学生提前复习新功课。
“媒体那边应该都比较急了,就先安排每日新闻那边采个访吧。”
“至于其余媒体?嗯,安排在后天进行。”
每日新闻集团是星海集团旗下唯一的传统媒体公司,自然要进行照顾。
不过别的媒体也不能得罪,需要开个专门的发布会。
这样都不得罪,也能避免被问太多次重复话题。
“每日新闻采访结束的话,继续给大家回电话。”
“估计还要加班一天,公司内部的庆功宴只能继续推移。”
“那就放在后天晚上好了,然后让食堂那边做点好菜。”
星海集团人太多,短时间内无法找到太多合适的餐厅。
不如租些桌椅,然后到市场上采买优质食物在公司食堂做。
一来不用员工跑来跑去,二来吃的也更加舒心。
内部的庆功宴好解决,外部的就比较麻烦了。
竹下雅人仔细想了想,还是决定先赴竹下登和小渊惠三两人的晚宴。
这是星海集团目前最为依仗的官方力量,必须从各种角度体现他的重视。
“稻门阀也应该举行一场庆功宴的,嗯,就放在对外的庆功宴后面举行吧。”
对外庆功宴,主要邀请政坛资深大佬,大手企业总裁股东,以及各行各业领头羊。
如此一来,自然不好将宴会推迟到稻门阀后面。
星海集团已经是巨头公司,如果行事太过偏向稻门阀,会引起整个社会的排斥。
这也是日本经济界的一项潜规则。
你招工可以偏向自己母校,但也要给其余学校留有余地。
尤其是眼下日本大学生处于就业冰河期,更需要维护好招人方面的平衡。
可以多,但不能一起绝尘。
其实不仅是企业,日本政府这方面也越来越明显。
其余大学承认你东大厉害,但也要给别的大学一条活路。
不像二战结束前,日本政治只有东大,其余大学完全就是路边一条。
一条条缕清后,竹下雅人算是有了心里准备。
不过想到明天上午采访后的电话,他又有点头疼。
“该死的,我最讨厌这种无聊的客套电话了。前世就算是和亲戚打电话拜年,也烦的不行。”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地位可以提升到全让秘书回。”
郁闷的碎碎念好一会后,青年有些纠结的挠了挠头。
“估计这辈子不可能了,但地位再提升些,估计可以只回应少部分人打来的电话。”
人情往来是社会发展基石,永远也摆不脱。
顶多他层次再升高一些,可以只回首相等个别政客,以及个别控制着日本经济命脉的企业负责人电话。
那时候,估计只需回二三十个电话,就不会遇到眼下的烦恼。
当然,他可以不这么累,因为很多人可以交给秘书应对。但考虑到日本这边的情绪,还是选择了更为劳心的全负责路线。
“我都可以,看大家需求。”
保尔森也觉得可以跟随一把,但很快又话锋一转。
“不过,我觉得投资规模不宜太大,并且投资要分散一点。”
想到星海投资的种种手段,托马斯也忍不住点头。
“有道理,那我们就最多投资4.99%。”
无论是美股还是日股,都有着类似的规定。
那就是股票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5%,可以不在市场披露。
因此如果想要更好的隐藏自己,那么购买的股票只能无限接近于5%,但永远也不能达到5%。
对于赚钱,高盛的合伙人们自然非常感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起哪些公司可以买上一些。
很快,沃尔玛从这几家公司脱颖而出。
因为沃尔玛已经在零售产业完成布局,基本不存在失败可能,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
至于微软、思科、英特尔等公司,则需要进一步观察。
微软虽然在操作系统领域占据优势,但前面有iBm集团的巨大压力,后面有苹果等公司虎视眈眈。
公司业务不是那么的稳定。
说不定什么时候,就陷入衰退期。
思科的情况好上许多,但内部管理混乱。
等到高层拨乱反正后,高盛才会进行投资。
英特尔的情况,有点类似于微软。
微处理器方面不仅要面对摩托罗拉、德州仪器、Amd的竞争。
更要命的是,还有日本企业在蠢蠢欲动。
没错,在高盛眼中。
日本半导体巨头,要远比美国本土公司更加可怕。
因为美国的drAm产业,就是被日本公司正面击败。
这一领域曾经的王者英特尔都只能狼狈砍掉这部分业务,无奈押注微处理器,也就是Cpu产业。
一旦日本半导体公司决定进入微处理器,英特尔很可能扛不住这波攻势。
只能说谁也想不到,80年代如日中天的日本半导体巨头,竟然在90年代纷纷萎靡。
内存芯片产业惨败韩国,后来更是彻底退出这一领域。
闪存芯片产业靠着发明人身份稍好一些,还留下一点火种。
不过现在,这一部分业务已经成为星海投资的囊中之物。
东芝的闪存芯片产业就算依旧崛起,也很难达到前世高度。
确定好投资目标后,高盛一行人这才重新将话题拉回正轨。
很快,成立合资基金一事就表决通过。
不过在投资额度上面,大家再起争执。
激进的想要额度拉满,保守的则想要看情况增加。
这可是80年代末的10亿美元,对于高盛来说,也是一笔非常大的数字。
“就5亿美元吧。”
首席执行官约翰是支持10亿美元投资的,但考虑到公司平衡,最终选了个稳妥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