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隆中对”
谢允起身正色道,“殿下问得直接,老臣也坦诚相告。老臣选择殿下,原因有三。
其一,殿下之能,青州已见一斑,陛下亦多嘉许,老臣亦看着心里,殿下的许多主张,都与老臣辅佐陛下推行新政、整肃吏治的初衷相符。
其二,正因殿下母族遭难,臂膀被斩,殿下若得登大宝,必将更加倚重真正有能力的辅国之臣,而非倚仗外戚勋贵。老臣不才,愿为殿下之肱骨,而非沈相门下之附庸。”
他顿了顿,语气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冷厉与不屑,“其三,道不同不相为谋。沈攸构陷曹膺,手段卑劣,为一己之私不惜残害忠良,搅乱科场纲纪,此风若长,朝堂何来清明?
若不加以制止,陛下多年新政根基,必被其蛀蚀殆尽;老臣要辅佐的,是能还朝堂一个朗朗乾坤的明主,而非让沈攸这等玩弄权术、罔顾法度之人只手遮天。”
他声音不高,却字字铿锵,带着一股凛然正气和对沈攸所作所为的深恶痛绝。曾几何时,他也同沈攸共事多年,历经艰险,然而终究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齐瑾的目光瞬间专注,他亦是站起身,对着谢允深深一揖,“谢大人肺腑之言,齐瑾铭感五内,大人洞察秋毫,忠直可鉴,正是本王良师益友,不知大人可有何良策教我?”
谢允扶起齐瑾,示意他坐下。他拿起鱼竿,仿佛在整理思绪,又像是在借这动作推演全局,
“殿下,朝局如棋,沈攸看似势大,却也并非铁板一块,更非无懈可击。
其一,根基在吏部与清议。殿下需尽快在吏部安插可靠人手,掌握官员考绩升迁之脉络。同时,大力笼络科举正途出身、尤其是因曹膺案而对沈党心生不满的寒门士子与清流官员,他们或许官位不高,但掌握舆论,是清议的重要力量,殿下当以‘整肃科场,还士林清白’为旗号,聚拢人心,殿下需善加利用。
其二,破局在军务与实务。沈攸长于庙堂权谋,世家旧党也多盘踞中枢及富庶之地,然军务、边事、漕运、河道等实务部门,尤其是那些苦寒、边远或易生事端的州府,其掌控力相对薄弱。殿下当主动向陛下请缨,参与或主持此类实务,比如,西北军饷转运、东南漕粮调度、或是某处水患河工的治理。既能展现殿下务实之才,远离朝堂纷争漩涡,又能借机在这些要害部门培植亲信,掌握实权,建立不依附于沈党的班底。谢靖的羽林军虽在其手,但京营之外,边军、府兵、乃至漕丁之中,大有可为。
其三,关键在圣心与时机,陛下春秋鼎盛,最忌皇子结党营私,急于求成,殿下切记,韬光养晦,以‘公忠体国’示人。陛下交办的差事,无论大小,务必办得漂亮、稳妥。对沈攸,表面仍需保持尊重,不与其正面冲突,静待其犯错,或待陛下对其心生疑虑之时。
沈攸此次构陷曹膺,虽看似成功,实则已触怒底线——陛下最恨贪腐舞弊,更恨有人借机构陷,搅乱朝纲,但陛下此刻不知,他年未必没有翻案重审之时,那时便是殿下报仇雪恨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