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670章 作家梦

 意识到自己可能说错了话,ponyma自责之余还有些忐忑,现在他毕竟是给人打工了,刚来公司就得罪了老板和股东,实在不应该。  可他却没想到,气氛仅仅严肃了几秒钟,林朝阳便发出了爽朗的笑声。 

 他这一笑,马化腾心里更加紧张了,但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陪笑。 

 “希文,小马的问题直指即讯目前发展的核心和根本,你来给他解答解答吧,要不然他们恐怕在这干的也不会安心。” 

 一下子被林朝阳戳破了心思,ponyma有些不好意思。 

 但听林朝阳的意思,他们二人似乎早就讨论过了这个问题,ponyma不由得将目光对准了陶希文。 

 “pony你的想法是完全正确的,即讯或者说全世界的即时通讯软件现在都面对着盈利困境。 

 像icq这种先驱者,哪怕是被美国在线这样财大气粗的东家收购,短时间内没有生存压力,但长久来看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 

 听着陶希文的话,ponyma微微颔首,现在确实是这样。 

 “跟你说句实在话,其实我也不知道该如何打破这样的困境,包括即讯的未来,我也没办法给你一个准确的预期。” 

 ponyma的眼神中透露出错愕,他没想到陶希文会说的如此直白,更没想到他是真的没有办法。 

 “但是……”陶希文的表情郑重,“即时通讯软件诞生至今三年多时间,在全世界各国受到了数以千万计的用户的喜爱,这是个毋庸置疑的事实。” 

 “既然一个东西能让千百万人喜欢,那它一定不是无用的。 

 找不到盈利模式,这不是即时通讯的问题,而是我们的问题。 

 是我们的眼光和格局受到了时代、见识的局限,没有为它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就像当年交流电和电影的发明,谁能想到百十年后,它们会形成那么庞大的产业,并如此彻底的改变人类的生活? 

 当然,我们所做的即时通讯软件肯定谈不上像它们那样伟大。 

 但同样的,即时通讯软件的盈利困境也一定不会比这些发明当年的推广更艰难。 

 现在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时间和耐心,不仅是需要时间和耐心来打磨我们的产品,更需要时间和耐心来寻找一条真正正确的道路。” 

 陶希文的嗓音并不雄浑,语气也不高亢、激昂,他不是一个好的演讲者,但ponyma却被他的话给打动了。 

 可ponyma还是理智的说道:“可时间和耐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同样是非常稀缺的资源。” 

 见他的思维如此清醒,陶希文心生欣赏,“没错!” 

 “时间和耐心当然是宝贵和稀缺的资源,站在商业角度去考量,我们只能以金钱换时间,以战略定力来守住耐心。” 

 “公司现在拿到的1000万融资只是个开始,未来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资金。 

 关于融资这一点你们不需要太担心,即便未来融资不顺,我个人的积蓄也应该足以支撑即讯走到能够独立运营、自负盈亏的那一天。” 

 他说到这里时,语气轻描淡写,却透着不容置疑的自信,让ponyma忍不住好奇他的依仗到底是什么。 

 陶希文最大的依仗自然是家境,但听他的意思好像他的依仗还不是家里人的支持。 

 他年纪轻轻的,又能有多少积蓄呢? 

 仿佛是看出了ponyma的心思,陶希文并没有卖关子,直截了当的说道:“我在亚太新闻网有一点股份,最近正在陆续抛售。如果未来即讯有需要的话,我会毫无保留的拿出来。” 

 闻言,ponyma面露意外。 

 亚太新闻网的大名他当然了解,作为中国第一家赴美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亚太新闻网在国内的名气极大,而且也一直都是国内的互联网公司争相模仿、学习的榜样。 

 亚太新闻网的老板是陶玉书,所以陶希文手里有亚太新闻网的股票也不叫人意外。 

 ponyma回忆着他上次听说亚太新闻网的股价,哪怕就是千分之一的股票,那也是大几百万美元的财富,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就是几千万。 

 听陶希文的口气,ponyma感觉千分之一肯定不止,百分之一还差不多。 

 那可就是几个亿啊! 

 想到这里,ponyma内心自嘲自己的杞人忧天,人家这资本压根不是他能想象的。 

 “好了,pony你先去忙吧。” 

 陶希文之所以会突然之间高调一下,完全是为了收服人心,他知道ponyma的公司刚被收购,冷不丁从深圳来到燕京肯定会感到不踏实。 

 适当的展示一下实力让他安心,也是必要的手段。 

 待ponyma走后,陶希文冲林朝阳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他知道大姑父一定能看出他的小心思。 

 “这个小马是个人才,以后说不定能给你个惊喜。” 

 见林朝阳对ponyma的评价如此高,陶希文欣喜道:“听您这么说,我还真得多给他安排点工作了。” 

 林朝阳笑呵呵的点了点头,“年轻人嘛,正是努力奋斗的年纪,多加点班没毛病!” 

 12月之后,国内文学界乃至文学爱好者群体中间突然间刮起了一阵风。 

 《收获》即将以专号的形式推出林朝阳的最新长篇力作! 

 各地书店、邮局的征订工作刚刚开始,这个消息便在文学界和读者群体当中不胫而走。 

 二十多年来,林朝阳笔耕不辍,在国内积攒了数以千万计的读者,这些读者早就习惯了他每一两年就推出一部长篇作品的高产节奏。 

 可自从上一部作品《人间正道是沧桑》出版之后,林朝阳就此沉寂,读者们这一等就是四五年,早就嗷嗷待哺,翘首以待。 

 如今终于听到了林朝阳新书的消息,顿时如蚁群闻到了落地的蜜滴,饿犬嗅到了骨头的味道,蜂拥着涌向书店和邮局。 

 等他们到了地方,才惊觉情况好像有些不一样,这回《收获》杂志社征订的竟然是一整年6期杂志。 

 “同志,这是不是搞错了?明年的正刊不都订完了吗?怎么又来一遍?”  河北琢县,得知消息的于春来来到邮局,兴冲冲的打算订购下一期的《收获》专号,却没想到邮局工作人员给的征订单跟他预想的不一样。 

 盘着头的中年妇女回道:“没错,是6期。不是正刊,而是专号。” 

 听着工作人员的回答,于春来满脸惊异,6期专号?啥意思?不是说要发林朝阳的新书吗?了不起出2期专号,这6期专号什么情况? 

 小伙子想不明白眼前的情况,犹豫了片刻,盘头妇女不耐烦的说:“订不订啊?” 

 “订!” 

 虽然没弄明白为什么会有6期专号,但于春来还是决定先订了再说。 

 预付了杂志费用,他从邮局出来,便急急的往学校赶去。 

 于春来去年刚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涿州中学成为了一名高中语文老师。 

 对于这个工作,于春来个人是比较满意的。 

 他从初中时爱好的就是文学,读完大学参加工作教语文,正符合他的兴趣,最关键的是他工作的地点在涿州。 

 涿州便是涿县,1986年涿县撤县建市,林朝阳当年正是在这里写下《文学的根》,向中国文坛发出了那一声振聋发聩的宣言,“寻根文学”由此诞生! 

 “我以前常常想一个问题:绚丽的中华文化到哪里去了?曾经有朋友对我说,他在汨罗江边插队落户,住地离屈子祠仅二十来公里。 

 …… 

 但阴阳相生,得失相成,新旧相因。 

 万端变化中,中国还是中国,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在民族的深层精神和文化特质方面,我们仍有民族的自我。 

 我们的责任也许就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亮这种自我 

 ……” 

 作为一个资深的文学爱好者和林朝阳的忠实读者,于春来至今仍能够背诵《文学的根》当中的句子。 

 所以他深为自己能在涿县中学感到骄傲,内心总有一种与当年的林朝阳并肩战斗的幻觉。 

 不过爱好归爱好,工作归工作。 

 在他在涿县中学的日子并不算一帆风顺,刚刚毕业参加工作,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每天不仅要处理办公室的人际关系,花大量的时间备课,还要上课、关心学生的成绩…… 

 整个人忙得像个陀螺一样,没有半刻清闲,完全没有了以前在大学校园里的潇洒与悠闲,阅读是他繁忙工作之余为数不多的乐趣了。 

 想到再过不久就能看见林朝阳的新作,于春来脚步都是轻的,满面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