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677章 超越文学范畴

 “您的最新小说《天朝》的思想和立场是什么?我在其中并没有读出穿破历史宫闱的力量,反而有一股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腐臭味!”  屏幕上的提问一闪而过,但还是被林朝阳看在了眼里,言辞不可谓不犀利。 

 工作人员提醒后又觉得有些不妥,说道:“不回答也没关系,我们聊下一个问题。” 

 “无妨。”林朝阳轻轻摆手,神色淡然。 

 沉吟片刻后,他的手指敲击键盘,在屏幕上留下一段很长的话: 

 从作家的角度出发,每一个创作者都有着他的思想和立场,其能否与社会主流价值观达成共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家在这个社会所受到的认可度。 

 《天朝》目前只发了两卷,但若论总体思想倾向,那一定是批判性的。 

 但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我也在辩证的看待历史。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封建制度有其糟粕,也有其辉煌。 

 如果只是一味的歌颂封建王朝的功德,自然是有失偏颇的,可全面否定封建王朝的一切,就是公平的吗? 

 在强权和独裁者的统治下,繁衍生息的民众以及诞生于其中的文化和文明是否也要被全面否定呢?对此我个人是持保留意见的。 

 《天朝》之中有不少对李唐王朝的正面描写,这一点我不否认,但这是基于历史事实的。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盛唐华彩,绝不仅仅只属于统治者,而应该属于史书上每一笔被忽略和遗忘的升斗小民。 

 因有汉,故有“汉人”;因有唐,海外称“唐人”。 

 狭隘的以“封建”二字来取代“文明”,切断与封建王朝的一切联系,是近代中国以来国人民族和文化自信匮乏的一大要因,正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我写唐朝,有一个最要紧的目的就是: 

 要让那些缺乏民族自尊和自信心的国人看到,中华民族曾经创造过这个星球上最辉煌的文明。 

 也许现在我们仍受困于泥淖之中,但我们应当有仰望星空、重塑辉煌的勇气。 

 哪怕有一位读者因为读了《天朝》而产生这样的信心,那便足矣。 

 数百字的回答在短短两三分钟之内挥就,毫无迟滞,不是林朝阳的才思敏捷,而是网友这一类的看法他早在多日前就已经了解到了。 

 对于外界的批评声,林朝阳向来是不愿意轻易回应的。 

 但既然今天有人问到了,他也不介意回答。 

 他的这番回答并非是为自己开脱,而是直抒胸臆。 

 眼下《天朝》只发了两卷,开唐以来,虽有政治斗争不断,但整个王朝的气象却是蒸蒸日上。 

 小说又是从大处着眼,王侯将相的笔墨既多且浓,产生这样的印象也不奇怪。 

 一些读者和评论家草率的将《天朝》的立意归结为“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在于未能通读全篇,但这显然不是全部。 

 因为即便是在前两卷的字里行间,林朝阳也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展露的彻底。 

 这些人在还没有读完小说的时候就旗帜鲜明的反对,显然是将林朝阳当成了个活靶子,借以彰显存在感。 

 负责记录问答的《文艺报》记者小宋在看完林朝阳的回答之后,眼中闪动着光芒,只觉得胸怀中激荡着一股热血。 

 “朝阳老师,您这回答写的真好!” 

 雷抒雁也说道:“朝阳你这番回答,倒让我想起了十几年前你写的那篇《文学的根》,这样一对比,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一旁的几人之前还没意识到,被雷抒雁这么一说,好像确实是这么回事,几人连忙颔首。 

 当年林朝阳在河北涿县开会,以一篇《文学的根》发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最强音,直接影响了此后十几年中国文学的创作方向。 

 大家细看林朝阳回答网友的提问,其内核不还是一样的吗? 

 大多数作家都有自己的文学理念,但像林朝阳这样,十几年如一日,知行合一的践行理念的人却少之又少。 

 这样想着,更让几人对林朝阳多了几分敬佩之情。 

 和雷抒雁等几人客套了两句,林朝阳又接着回答网友提问。 

 这天晚上的问答,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1点半。 

 林朝阳累计回答了网友245条问题,整理的问答记录赫然有5万8千余字。 

 当天晚上,网易聊天室在线人数创下历史记录——24万人,打破了此前国内第一大聊天室碧海银沙最高13万人的在线人数。 

 网易此次邀请知名作家做客聊天室的创举,为自身带来了泼天的流量。 

 当天雷抒雁等几人工作完之后,被林朝阳留宿在西院,清晨离开时几人对林朝阳再三表示了感谢。 

 林朝阳笑容可掬,说道:“都是一家人,不要说两家话!” 

 他这话让雷抒雁等几人心中感觉无比温暖,钦佩于林朝阳的古道热肠。  只不过,若是几人知道林朝阳与网易的关系,心里这份温暖与钦佩说不得要打几分折扣。 

 又过了几日,人文社版《天朝》第一卷在让读者们苦等了两三个月后终于上架了全国各大书店的书架。 

 图书在印刷厂打包发货前,人文社总编辑程早春跟《当代》副主编汪兆骞聊天,还提到了小说的销量,言语间尽是对销量的担忧。 

 他的担心并非无的放矢,《天朝》在《收获》首发,尽管只销售100万份,但这依旧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必然要影响小说出版的销量的。 

 此外,人文社版《天朝》出版的效率确实不算快,《收获》的第一卷专号都已经出版3个月了,书才出版。 

 最近这段时间市面上的盗版已经越来越多了,程早春在春节后还特地派了社里几个发行部的干部前往各地打击盗版。 

 两个不利因素叠加,让程早春心里充满了对《天朝》销量的忧虑。 

 他并非是对《天朝》没信心,实在是人心不足。 

 正如事后汪兆骞跟祝昌盛吐槽的那样,“程总编就是太贪心,能拿到朝阳的新书出版权对咱们来说已经是幸运了。他也不想想,这么些年咱们才拿到朝阳几部小说?”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文社一直都是国内文学界的头牌出版社,殿堂级别的存在,但那是对普通作家来说。 

 林朝阳多年以来已经用作品影响力和销量证明了他是当之无愧的当代文坛第一人,可他的作品出版,大头都被花城出版社占着呢,花城出版社每年靠着这些作品的销售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剩下的少数几部作品,则是在燕京出版社和人文社手里。 

 想我人文社好歹也是堂堂“国”字头的出版社,竟然连花城出版社、燕京出版社这种地方出版社都竞争不过。 

 最关键的是林朝阳还是燕京作家,汪兆骞想到这事便恨不得让几任社领导都去罚站。 

 怎么就不能有人家花城社李士非那种礼下于人,三顾茅庐的精神呢? 

 要是领导们当年辛苦辛苦,他们现在是不是也能坐享红利了?当然了,这些话他也就是背后说一说。 

 而事实证明,程早春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也许是受《收获》“饥饿营销”的影响,也许是苦等林朝阳作品几年的关系,《天朝》第一卷上市后的销售可谓气势如虹,看起来没有受到杂志发表和盗版的丝毫影响。 

 仅上市半个月,销量便达到了50万册,有望在出版首月打破百万册销量。 

 各地书店补货的订单如同雪片一样飞向人文社,让全社上下都洋溢着一股喜气。 

 这些年文学式微,各类文学书刊的销量下滑迅速,人文社的日子也不好过。 

 《天朝》要光是一本书也不值得他们这么激动,问题是《天朝》总6卷,据说已经写的差不多了。 

 一想到未来人文社还将享受5次这样的热卖场景,大家就很难不激动。 

 要是出个什么全集、精装版,估计这一套书能直接卖出人文社两年的码洋来。 

 别的不说,至少人文社发行部的那帮人现在见着林朝阳是比亲人还亲的。 

 3月末,林朝阳接待了从日本远道而来的藤井省三。 

 藤井省三一直是林朝阳作品在日本传播的忠实推动者,也是最早翻译和研究林朝阳作品的日本学者。 

 多年来两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此次藤井省三来中国是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