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682章 亚洲文坛的珍宝(第2页)

 文字相通,又经历过殖民文化的洗礼,欧洲文坛的这种关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由非洲人民的血泪所铸就的。 

 奈保尔和阿切贝在国际文坛颇有声誉,受到各国文学界的推崇并不为过,但二人并不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预备役当中最热门的人选。 

 也许是陪跑多年的原因,林朝阳今年在获奖前夕的呼声格外的高。 

 不仅是国内如此,连在国际上也是这样,10月第一周的《纽约客》发表文章讨论本届诺贝尔文学奖的归属。 

 “20世纪的下半叶,没有比林更优秀的小说家,他是上天赐给亚洲文坛的珍宝。诺贝尔文学奖是时候应该把目光转向中国了。” 

 日本《文艺》杂志也在为林朝阳唱着赞歌: 

 “正如大江健三郎先生所言,林桑值得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文字深刻的影响着亚洲数十亿的读者,对亚洲文学走向世界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法国《费加罗报》评论员则认为:诺贝尔文学奖现在已经沦为了老年人奖,传闻来自中国的林入围多年,但始终无缘奖项,难道真的要等他熬成老人家,才会被施舍一个奖杯吗?这对一位伟大的作家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这些新闻被国内媒体转载回国,立刻在国内文化界引起了一片热议。 

 对比往年诺贝尔文学奖结果公布前的舆论,今年林朝阳在国际上的呼声高了很多。 

 自然而然的,国内的新闻舆论也对林朝阳的获奖抱有了更高的期待。 

 “诶,你说林朝阳今年真能拿诺贝尔文学奖吗?” 

 “谁知道呢,都陪跑那么多年了,没得不稀奇,得了也不稀奇。”  “得了当然最好,中国还没出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呢。” 

 “那肯定的。林朝阳要是能得奖,那也算是众望所归了。” 

 …… 

 靠近图书馆的燕南食堂里,冬冬正在排队打饭,耳边传来两个学生的对话,忍不住侧耳倾听了几句。 

 听了这些话,他心里不由得美滋滋的。 

 虽说平时他总是跟老父亲不对付,但那属于内部矛盾。 

 他正高兴的功夫,前面排队的人没了,他打好了饭,正打算找个座位,哪料到转头一看,便看到了眸如秋水的少女正端着餐盘四下扫视。 

 “诗雨同学,好巧啊!” 

 只犹豫了片刻,冬冬鼓足了勇气走上前。 

 “啊,你好。” 

 “没找到座位吗?要不我们坐那边吧。” 

 不由少女分说,冬冬便向她发出邀请,并主动走向不远处的空位。 

 少女只得跟从。 

 坐下后,冬冬强自镇定,装出成熟的模样,问:“没想到今天能在食堂遇到你,真是缘分。开学这么多天,还适应吗?” 

 “别的都很好,就是饮食和气候有些不适应。” 

 开学那天两人闲聊,冬冬得知了诗雨同学是江南女子。 

 “你刚来燕京,这边的气候肯定需要有个适应的过程。饮食嘛,这个可不好办,燕京的江浙菜馆不多。” 

 “也没什么,食堂也是一样吃的。” 

 钱诗雨的普通话带着吴侬软语的味道,冬冬不知为何有些心猿意马。 

 “我小时候经常去吃一家叫杭州酒家的杭帮菜……” 

 他主动抛出话题,钱诗雨好奇的问:“杭州酒家?这家餐厅在哪里。” 

 “在燕京可吃不到,这家餐厅在香江了。” 

 听着他的话钱诗雨的嘴角微微向下,瘪了起来,眼里有些嗔怪的意味,不在燕京你说什么呀! 

 紧接着她又好奇的问,“你是港澳台学生?” 

 “我可是正儿八经高考进的燕大。”冬冬说这话时语气里带着些小骄傲,钱诗雨默默的看了他一眼,说的好像谁不是一样。 

 不过经过这一番对话,她心里不由得对冬冬产生了几分兴趣。 

 两人又聊了些这段时间在学校发生的趣事,等饭吃得差不多了,钱诗雨往周围看了看,似乎打算起身离开。 

 “诶……”冬冬叫了一声。 

 钱诗雨转过头。 

 “那个……你刚才不是说图书馆不好占座嘛,我帮你去占座怎么样?” 

 说这话时,冬冬眼神青涩,藏着几分期待。 

 钱诗雨犹豫了一下,“图书馆的坐可不好占,就不麻烦你了。” 

 冬冬急忙说道:“没事,不麻烦。我爸以前就在图书馆上班,我认识里面的叔叔阿姨,让他们帮着在座位上放两个水杯就行。” 

 听他这么说,钱诗雨的眸中目光闪动,似有些意动。 

 “这……好吧。” 

 得到了她的肯定,冬冬压抑着心里的雀跃,问道:“那你什么时间去?” 

 “明天晚饭后吧。” 

 “你有手机吗?或者留个宿舍电话也行,我到时候联系你。”冬冬顺理成章的说。 

 钱诗雨说出了一串数字,冬冬赶忙掏出一支小巧的淡蓝色的手机,是诺基亚的3310,这款平价手机自今年推出便成为了手机市场上最畅销的产品。 

 他手指连点,将数字记录到电话簿里,又默念了两遍,同时将号码记到了心里。 

 做完这些事,他又拨通了号码。 

 “bee~bee~” 

 电话铃声从钱诗雨的衣服兜里传出,她掏出手机。 

 冬冬一见笑的灿烂,巧了,她用的也是诺基亚3310。 

 “你也用这款手机啊,真是缘分。” 

 对他的强行制造缘分,钱诗雨心中有数,却未言语。  二人分别之后,冬冬喜滋滋的又翻了翻电话簿里的那一串数字,好像是心上人就在眼前。 

 这天傍晚,林朝阳突然接到了老同事杜蓉的电话,说冬冬来求她帮忙给占两个座。 

 占座不是重点,重点是“占两个座”。 

 林朝阳一听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不过现在孩子大了,交个朋友也是正常的。 

 等了两天,到周四上午他主动给儿子打了个电话,问明晚回不回家。 

 冬冬上了大学就住校了,到周五晚上会回家住两天。 

 电话那头的冬冬犹犹豫豫,“就……先不回了吧。” 

 这一下子林朝阳更加确信儿子交朋友了。 

 “行,不回就不回吧。”林朝阳也没有说什么,临挂电话前他又问了一嘴,“零花钱够么?” 

 “够,够。” 

 要在往常,林朝阳问出这句话,别管有没有钱,冬冬的回答只有一句“不够”。 

 “行了,知道了。” 

 挂断了电话后,林朝阳便向陶玉书说出了儿子的反常,笃定的说:“也不知道是哪家的白菜地要被祸害了。” 

 陶玉书轻拍了一下他,“别瞎说,哪有这么说自己儿子的。” 

 关心了两句儿子的感情生活,陶玉书将林朝阳从电话旁赶开,坐在了沙发旁,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她没说,但林朝阳清楚,家里的所有人也都清楚。 

 一班保镖和保姆行动时的脚步都比平时放轻了,生怕制造出噪音,遮掩了随时有可能响起的电话铃声。 

 安静的气氛持续了很长时间,林朝阳浇了一圈花,看了看时间,正要劝陶玉书放弃这种无聊的等待,客厅里突然响起“叮铃铃”的声音。 

 陶玉书的身子不由得一震,立马站起身跑过来拉着林朝阳来到电话旁,“快接!快接!” 

 林朝阳看了一眼手表上的时间,才九点多,这时间好像早了点。 

 心中这么想着,他接起电话,然后脸色郑重起来,十分严肃。 

 陶玉书屏住了呼吸,目光中满是期盼。 

 这时就见林朝阳啪的一下挂断了电话。 

 “怎么回事?怎么回事?”她忙问道。 

 “没事。是李拓那厮,拿我开涮呢!” 

 闻言,陶玉书顿时愤恨,“真不是个东西!以后再来给他撵出去。” 

 “得乱棍打出去才行。”林朝阳说。 

 陶玉书笑了起来。 

 夫妻俩正说着笑话,就听院里传来动静,原来是陶希武咋咋呼呼的进了院。 

 “你怎么又跑过来了?” 

 陶希武脖子上挂着相机,身后还跟着个扛着摄影机的卢伟健。 

 去年陶希武心血来潮,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前带着机器跑到小六部口胡同,说是要来记录历史性的一刻。 

 结果却守了个寂寞,今年又来了。 

 “我不来能行嘛,今年大姑父肯定稳拿奖。” 

 “好,没得奖我拿你是问!” 

 林朝阳玩笑着威胁道。 

 陶希武一脸苦相,“这个责任我可担不起啊!” 

 林朝阳历来不希望家里人为他得奖与否的事而牵肠挂肚,所以他从来不会大张旗鼓。 

 今年的颁奖前依旧如此,大家都是各忙各的,唯独陶希武爱凑这个热闹。 

 “大姑父,您先谈谈您获奖前的感受吧。” 

 陶希武掏出话筒对准林朝阳,装模作样的要采访。 

 “感什么受,我看你小子找打!” 

 林朝阳作势欲打,陶希武正要抱脑袋,电话铃声再次响起,刺耳又急促。 

 “电话!大姑父,电话来了!”陶希武急忙忙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