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 第 236 章(第2页)
陈特冶上大学的时候爱钻营,学习成绩也不咋地,但工作能力还是有的。
这种收拾烂摊子的活,最适合这种长袖善舞的人。
叶满枝不由分说,将柠檬酸项目交给他,让他务必在三个月内完成任务,自己则去收拾另一个烂摊子了。
她带着奚迎春,在自行车棚开锁的时候,身后有“嘀嘀”的喇叭声传来。
叶满枝回望过去,笑道:“雷局,出去呀?”
雷万元从吉普车后窗探出头来,问:“去哪?捎你一段路。”
“去缝纫机厂调研。”
“上来吧,我去农机厂那边,正好能带你过去。”
重工业有严重污染,一般都放在远离城市的地方。
缝纫机虽然被划拨到了轻工业,可是缝纫机铸造和零件热处理的时候,需要用到冲天炉,三废污染比较严重,所以厂址就选在了重工业区。
与滨江二机厂、农机厂、自行车厂等好几家工厂是邻居。
叶满枝没跟他客气,收起自行车钥匙,就带着秘书上车了。
“雷局,这车是你们局里买的还是跟企业借的?”
“买的,”雷万元在机关工作好几年,但讲话还是直脾气,“我本来想跟企业借辆车用用就算了,但是借上几天还行,时间长了,那些厂办主任就总是拐弯抹角跟我要车。我一寻思,不受这个窝囊气了,索性就买辆二手车用着。”
叶满枝给他竖个大拇指:“大气!我们轻工业局也买车了,不过是十辆自行车。”
大家都在一个楼里办公,人家第一工业局买了一辆二手吉普车。
而她呢,大手一挥,买了十辆自行车!
唉,小门小户出来的,这眼界和气魄就是比不上人家呀!
她羡慕地在车座上摸了摸,只能安慰自己,汽车只有几个局领导能用,一旦开出去了,其他人就用不上。
但是十辆自行车多实惠啊!
无论谁有事,都可以骑车出去,互不耽误!
叶满枝又瞅瞅前面的司机,嫉妒地想,虽说雷万元只管着14家企业,但这14家企业都是从中央下放到地方的重工厂。
14家的产值快赶得上100家轻工企业了。
还得是重工业赚钱呀!
雷万元向来信奉闷声发大财,低调不挨打,这次给局里买辆二手车,确实有点太高调了。
他轻咳一声解释说:“重工厂都在郊区,要是骑车去工厂调研,我这脚底板得磨出火星子来。农机厂的问题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我们总得出城,没办法才买了辆旧车。”
叶满枝也听说过滨江农机厂的问题,农机嘛,支援工业建设的。
但是前十几年效益挺好。
去年开始不知道咋回事出现了亏损,雷万元最近几个月总往农机厂那边跑。
叶满枝理解地颔首,与对方闲聊了一路,汽车开到缝纫机厂门口,便道谢下车了。
……
在门卫室给厂部打了电话,结果等了二十多分钟都没人来接应。
叶满枝问:“迎春,来之前通知过缝纫机厂了吧?”
“通知了,”奚迎春的面色不太好看,“我给他们厂办主任打的电话。”
两人又等了十多分钟,才等到匆忙跑出来迎接的人。
来人不是革委主任,而是副主任。
周靖连声赔罪道:“叶局,实在是对不住,厂里昨天接到通知,本来已经做好接待准备了,但是刚才突然闹了点乱子,一忙起来就把这一茬忘了。”
叶满枝神色不变地哦了一声:“厂里出什么事了?”
“咳咳,”周靖不自在地轻咳道,“今天中午自行车厂的杨保业来了,我们留杨主任在厂里吃饭,结果杨主任喝多了,把我们唐主任给打了……”
叶满枝:“……”
这个发展过于离谱。
“唐主任现在怎么样了?要不我改天再来?”
“不用不用,唐主任已经缓过来了,特意让我来请叶局进去呢。”
叶满枝心说,好不容易从城里出来一趟,要是就这样回去了,岂不是白白浪费她一下午的时间?
她总觉得这件事古里古怪的,她刚要上门整顿没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唐占山就跟自行车厂的杨保业打了起来,事情没有这么巧的吧?
两个大厂的一把手互殴,她干工作这么多年,还是头一次碰上。
这俩人给她唱双簧呢?
叶满枝没再多说什么,先跟着周靖进厂看看情况再说。
一行人来到厂部门口,正巧碰上刚下楼迎出来的唐占山。
唐占山是很有风度的企业领导,浑身都透着春风得意。
滨江缝纫机厂红火了十多年,产品一直供不应求。
尤其是1966年,新款缝纫机在全国36家同行业企业评比中夺得第一以后,缝纫机厂在滨江轻工行业中的地位就非同一般了。
等闲领导上门,唐占山是不会亲自出面接待的。
叶满枝往他端正的脸上打量几眼,下巴上似乎还留有没擦干净的暗红血迹,不知是血痂还是沾上的鼻血。
如此看来,他还真的受伤了?
唐占山跟叶满枝握手赔罪,那套说辞与周靖的如出一辙。
叶满枝是带着任务上门的,懒得追究他挨揍的原因,随口关心几句就说:“唐主任,像缝纫机厂这样的好学生,原本是最不需要我操心的,但是你们那个‘工业缝纫机生产线’到底是怎么回事?1970年投资的,怎么到了今年还没正式使用?”
缝纫机、自行车和手表是滨江轻工业的三巨头。
光是缝纫机的年产值就能达到八千多万,单一产品的产值占了轻工业总产值的3%。
在电视机异军突起之前,缝纫机常年排在全市轻工行业的第一名。
无论哪个领导上任,都要来缝纫机厂参观考察,然后把缝纫机厂夸出花来。
唐占山一边带着她前往厂区,一边解释说:“叶局,要是能尽快投产,我当然也想把生产线赶紧置办起来,关键是资金不足呀。这条生产线是由市里投资的,总共510万,但是五百多万不是一次性拨给我们的,而是根据工程进度,一段一段地拨款。”
叶满枝问:“市里已经拨款多少了?”
“400万吧,”唐占山观察着四周,低声说,“以前这个项目由市革委的赵副主任负责,拨款本来就不及时,每次都要等到揭不开锅了,才给我们拨个三四十万,结果今年他一调任,连这三四十万都没有。市领导干脆就不提拨款这一茬了!”
听说赵副主任倒台,与面前这位叶局长有些关系。
消息传得影影绰绰的,他也分不清真假。
但是提一提赵副主任的事情,有助于让叶满枝理解他们这个项目的艰难。
姓赵的不是啥好东西,而接替他的那个彭静云也不咋地。
工程进度完成七成了,却不肯给缝纫机厂拨款。
那不就是打着让企业出资完成剩余建设的主意?
可是,这条生产线是为了生产工业缝纫机的,与厂里主营的家用缝纫机不是一码事。
要不是市领导一力要求上马这个项目,他根本就不想搞什么工业缝纫机。
当初市里说好了会全额拨款,现在却想让企业填补窟窿,凭啥?
叶满枝早知道工程进度过慢,与资金有关系。
市财政的账面上肯定是有钱的,但滨江的支柱产业是重工业,大部分固定资产投资都放在那边。
市里成立了轻工业局,并不代表轻工业比重工业受重视。
与彭静云接触过几次,叶满枝多少能看出点她的个人倾向——主要发展重工业,兼顾轻工业。
对轻工业的态度是,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
最常用的词就是“自力更生”。
叶满枝才离开企业不久,理解唐占山的恼怒。
可是,站在她的立场上看,市财政已经投资四百多万,眼瞅着就能收尾投产,她总不能让项目流产吧?
叶满枝笑着说:“与市领导赌气,对缝纫机厂没什么好处。以缝纫机厂的体量来看,一百多万还是拿得出来的,与其将项目搁置下来,不如尽快投产,别管是工业缝纫机还是家用缝纫机,这不都是缝纫机厂的资产嘛。”
“呵呵。”唐占山不冷不热道,“叶局,不是我搪塞你,缝纫机厂最近是真的拿不出这笔钱。”
他将叶满枝请去一个车间,带她参观了“漆后机壳精加工自动线”。
“这条生产线,单班生产能达到400-500只,已经用了四年。”唐占山说,“厂里打算再上三套这样的生产线,扩大家用缝纫机的生产规模。所以,工业缝纫机那边暂时就兼顾不到了。”
叶满枝仔细观察着这套超大规模生产线,整间厂房都被占满了,工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
她疑惑道:“你们厂还有空间安置三套这样的生产线?”
“没有了,所以要在附近申请一块地皮,盖一栋三层高的装配大楼。”
叶满枝感叹:“这个项目的规模不小啊,光是盖楼就得投入上百万了。”
如果能顺利扩大规模,缝纫机厂的产值也许可以翻倍。
轻工业局当然是乐见其成的。
唐占山面上带出几分傲慢神色,“规模确实不小,全靠我们厂自己投资的话,负担比较重。所以,我们的第二套方案,是将隔壁的自行车三厂合并过来,他们厂这几年的效益一般,不如转产缝纫机。要是能省下盖楼的钱,就能将这笔钱拿去填补工业缝纫机的生产线了。”
这位叶局长刚搞了一个食品工业小区项目。
他仔细研究过那个方案,虽然规模不大,但是能整合资源,促进行业协作。
唐占山觉得,叶满枝应该能理解他想要合并自行车厂的用意。
他俩的工作思路还是有些相似的,曙光厂不是也合并过其他工厂吗?
闻言,叶满枝一时没吱声,对方这是摆明了想跟市里谈条件了。
若想让缝纫机厂出资完成工业缝纫机生产线,就得把自行车三厂合并给他。
可是,自行车厂也是归轻工业局管理的。
手心手背都是肉,把好好的自行车厂合并过去,算是怎么回事?
她瞄一眼对方下巴上的血迹。
难怪会挨揍呢,唐占山这是活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