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2章 老北京的澡堂子
那是一次漫长的商务旅行。离开圣保罗后没有多久,陈先生就让贾勇把车开下了高速公路,驶入了乡间公路。
陈先生指导贾勇驾车行进的路线是不规则的网状路线,陈先生手持地图册,指挥着贾勇,不放过任何一个小城镇上的便利店。
小城镇的便利店老板对于能够光顾他们店面的供应商都很热情。见到外来人,就像见到了走亲戚的人一样。
镇子不大,便利店老板和谁都熟悉,恨不得谁家装了几只节能灯,他都一清二楚。便利店老板就像整个镇子的采购员一样。他说选哪家供应商的货,那就代表整个镇子的人选择了这个供应商的节能灯。
有的便利店还兼营着邮政代理业务,北明公司的节能灯可以直接通过邮政渠道,发送到便利店。
便利店老板对外来人热情不是没有原因的,有的便利店代理本地农产品的销售,他们希望外来人能把他们镇子上生产的农产品带出当地,在大城市找到销路。
小乡镇便利店的经营模式,让贾勇想起他听说过的,在国内销声匿迹的一种叫供销社的商业模式。
陈先生以前经营过农场,他非常了解小城镇的便利店老板的想法。他会跟便利店老板聊家常似的讲他做农场主的经历,让便利店老板觉得陈先生好像就是他镇子附近一家农场的老板。
有的便利店老板自己也经营着小农场,或者他的亲戚朋友经营着农场。他们对农场的经营知之甚详。聊起农场经营上的事,他们跟陈先生有很多共同语言。
巴西是个农业自然禀赋非常优越的国家。巴西的农牧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品质和价格方面的优势。
但是,巴西农牧业产品进入欧美国家市场时,遇到了贸易壁垒。同时,他们还要面对欧美农牧业行业有国家补助的产品倾销。
农场主们普遍认为,巴西政府在帮助农牧业生产者获得公平的国际市场准入方面,在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方面,都做的很不够。
贾勇在大学里学习的是农业经济专业,他阅读过很多国际农业经济方面的着作。他听陈先生和便利店老板聊着聊着,就忍不住插嘴讲一些自己知道的国际农场品市场的新闻。往往引起便利店老板的兴趣。
陈先生见贾勇能跟便利店老板聊天,他乐得少说两句,获得一个喘息的机会。
陈先生和贾勇就这样走访了几天便利店以后,陈先生开始让贾勇尝试着自己去跟便利店老板谈生意。他在旁边听着,只是偶尔插上一两句话,把握一下商谈的方向和节奏。
陈先生把主要精力放到了帮助贾勇复盘每一次商谈的过程上了。陈先生告诉贾勇,不要讲太多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事,那样会让便利店老板觉得他是一个外来人。要讲自己家农场的事,让便利店老板觉得他们就是邻居。
可贾勇为难地说:“我们家没有农场啊,我没有在自己家农场上生活的经历啊。”
陈先生说:“我现在也没有农场了,但我曾经有过农场。我跟便利店老板聊得都是我农场里发生的事情。你就把我的农场,想象成我们的农场,就像你曾经在那里生活过一样。用你的语言讲出来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