酆行者 作品

第3章 情爱分界(一百四十一)(第2页)

 就这样,文秀成了招工前台的负责人,而实际上她干的更多,从登招工广告到报名、考试、录用、培训、分配,每个环节她都参与,尤其是报名、考试两个环节全由她负责,所以说她是招工科科长也不算过分,小宋跟她开玩笑说她是招工科科长,让她又好气又好笑,生气是自然的,好笑是觉得自己不伦不类,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现在是以招工工作为主,还要兼顾管理员、打字员的工作。

 以上就是她出任招工报名前台负责人的插曲。

 文秀拿着笔记本来到了公司的小会议室,她看到下午来的行署的领导之外,还有几个人她不认识,看上去似曾相识,但是也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很快李总、甄助理、桑主任、钱处长、秦处长他们都过来了,公司还是他们四人,行署也是上午的原班人马,他们相对而坐,那几个不认识的人在不断寻找角度拍照。文秀想起来了,这些都是记者,去年公司挂牌的时候,康副总理让她坐在副总理和李部长中间的时候,好几个人给他们拍照,好像其中的两个人就是今天在场的那两个人。对了,一个说是新华社的记者,一个是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的记者,还有一个是第一批招工时候朱部长“微服私访”时跟团采访的河南日报的记者,还有一个是安阳日报的记者。这几个记者都朝文秀点点头,意思是还记得她。

 座谈会由钱处长主持,他首先介绍了各位领导,又介绍了几位记者。原来这几位记者(除了安阳日报的记者)是常驻郑州的,这两天有事正好在安阳采访,桑主任就把他们请了过来。

 钱处长首先请桑主任介绍了单专员要求行署来华北冶金公司参观学习的目的,又谈了上午的观感。接着由公司李总讲话。李总首先感谢行署和单专员的关心,其次感谢代表团不顾酷暑来指导工作,并希望继续支持公司的工作。接着就是秦处长介绍招工工作的情况。

 最后是文秀介绍前台的接待工作。文秀恳切地说:“前台接待涉及公司的形象,所以必须特别注意。接待的对象大多是曾经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他们大好的青春都奉献给广阔天地了,所以他们在知识文化方面是被耽误的一代人,这样的人心里肯定不太顺,现在国家政策好了,可以招工了,我觉得对这些大哥大姐们一定要态度好,要体谅他们那些年战天斗地的苦难经历,要尊重他们,给他们平等争取工作的机会,该照顾的地方要照顾,决不能歧视他们。”文秀平实的谈话赢得了自发的掌声。那些记者也纷纷为她拍照。

 文秀接着谈了在前台工作的感受,举了几个特殊情况的例子,由于他们态度好,熟悉政策,对不符合报名条件的也好言相劝,所以即使不符合报名条件的人也被他们诚恳的态度与和蔼的言辞所打动,并没有表现出对公司的不满。前台工作,不能有居高临下的神态,不能有不礼貌的言辞,必须有耐心,为报名者着想,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问题和处理问题。文秀最后说,他们这么做也是应该的,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招工是涉及国家、国营企业、个人三个方面的大事情,必须尽心尽力去做,必须做好,让各方放心。她平实的谈话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桑主任做了最后的总结,他感谢华北冶金公司热情的接待,并且达到了来学习的目的。他认为公司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也希望把这些经验推广到其它企业的招工工作中。

 座谈会结束了,李总、甄助理、秦处长和文秀站在大门口欢送客人,与行署的领导和记者一一握手告别。小崔最后一个与文秀告别,神色有点异样,好像被文秀迷住了一样。文秀微笑着与他轻轻握手,说:“崔老师,再见!”客人们都上了车,文秀就赶快去了前台,因为这时候是前台最忙的时候,她不放心,唯恐出什么纰漏。

 其实,经过了培训和几天的实践,马海山、刘青霞和李燕芳、卢小磊这两组接待员都已经应付自如了,只是个别的问题需要文秀出面协调或处理。文秀也觉得,这次招工工作她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帮手,这两组前台接待员不必说,自然是很得力的;就是王二军、李春全也经常替她跑跑腿、整理资料,帮了很大的忙。许多的事不用她亲自去跑、去做了,她指挥一下就行了,她的这些人都乐于为她做事。她想着,等到前台工作临近尾声的时候,她准备悄悄请这些人去小饭馆里热闹热闹。

 转眼之间,华北冶金公司招工报名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了,忙忙碌碌一个星期,这天下午,文秀跟前台的李燕芳、卢小磊说:“芳姐、小磊,晚上下班我请咱们几个去吃烩面,好不好?”他俩不好意思地说:“不好,让你破费了,哪好意思啊?”那时候虽然去饭馆里吃顿饭花不了几块钱,但是一般人极少下饭馆,因为吃不起,一般的工人一个月工资也就三、四十块钱,都用到生活上还不一定够,所以人们哪有钱下饭馆?一般人请客也都是在家里请,在饭馆根本请不起。

 文秀笑着说:“没事,家里不指望我的工资,我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再说也花不了多少钱,也就是几块钱的事。”小磊家里条件好一点,他说:“韩姐姐,我来请客吧。”文秀果断地说:“那可不中,这事不容商量。”小磊高兴地说:“谢谢韩姐姐!我去跟马哥他们说一声。”文秀嘱咐说:“好的,跟马哥、霞妹、二军、春全他们悄悄说一下,别让他们一下班就跑了。”小磊高高兴兴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