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7章(第2页)

 这些地方虽可求学,却并不收纳寻常百姓入内。你想做什么,只管去做,何必多想。” 

 “夫子,小女有一问,还请夫子解惑。”司徒娴韵黛眉轻挑,眼神中带着几分深沉。 

 满饮一口,公孙妙善竟是打了一个小小的酒嗝!“但说无妨!” 

 “夫子口中这些学所均受皇权制约,或者说受朝廷掌控。天下学宫独立于世,早在昔夏尚存,夏宣帝便欲裁撤学宫。 

 百姓目不识丁,世家大族之所以能与皇权周旋,其最大优势便是人才输送。于世间皇权而言,学宫的存在无异于如鲠在喉。 

 时隔数百年,虽不知夏宣帝最终为何没有实行……” 

 司徒娴韵话未说完,公孙妙善已将酒壶重重置于案台之上。“你说得很对,学宫于君王而言的确如鲠在喉。 

 为何宣帝放弃兵伐而选择怀柔?因为彼时的夏庭有一半以上的官员出自学宫。这也是为何昭、康二帝即位,拒纳学宫之子入仕的根本原因。” 

 此话一出,徐平突然皱眉。他悄然握紧手中的酒盏,掌心更在不经意间缓缓收缩。 

 “既是如此,那为何学宫能延续至今?“姜云裳作揖施礼,亦是缓缓坐正。“按说有了昭帝与康帝的制约,时隔三代,朝中当无学宫之仕的立足之地才对。” 

 对于这个问题,公孙妙善并无波澜,只平淡的把玩着手中玉尺。“朝内无法立足,不代表朝外也无法立足。 

 且不说昔夏,便是如今的列国也不缺藩王与诸侯。任何时代,它们都是皇权能否稳固的重要因素。 

 自打昭帝明令,朝廷不纳学宫之子。各州各地的藩王与诸侯呢?他们却巴不得将之尽皆收为幕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