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讲故事1(第2页)
张宇摇了摇头,目光落在晋王脸上,带着几分郑重,“那是因为大王您压得住臣子,满朝文武也大多忠心耿耿。
而且现在的晋法,还没太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可真到了天下太平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
光是减轻赋役,还是不够的。”
晋王愣住了:“不够?那还需要做什么?”
“停止铺张浪费,不大建宫殿。”
张宇的声音很稳,“秦始皇统一后,修阿房宫,建骊山墓,征发了几十万民夫,百姓怨声载道。
我们不能学他。
还要轻徭薄赋,这个我得再说一遍,这样能让百姓能安心种地,日子好了,自然就不想反了。
最重要的是,要集中兵力镇压叛乱,一旦有苗头就把它掐灭,不能让它蔓延开来。”
他顿了顿,语气里多了几分无奈:“不过秦朝那会儿,实在是没遇到好时候,各种问题接踵而来。
最重要的是,那时候出了刘邦、项羽这些能人,楚汉相争,天下大乱。
就算秦朝做了这些,我觉得也只能多撑几年,亡国的命运怕是很难改变的。”
“刘邦?项羽?”晋王前倾着身子,眼睛里满是好奇,“这两人又是何等人物?比之夏国,又如何?”
张宇却摇了摇头:“没法比。要是我们现在面对的只是刘邦、项羽,那还真好了。”
他的语气沉了下去,“夏国的情况特殊,里面的门道太多,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我之后再跟您细讲。”
见晋王脸上有些失望,他又笑道:“我先说说这刘邦和项羽吧。”
“项羽是楚国贵族之后,天生神力,力能扛鼎,勇猛无双,战场上几乎没人是他的对手。”
张宇的语气里带着几分赞叹,随即又转了话锋,“可他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打下咸阳后,一把火烧了阿房宫,还杀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失了民心。”
“那刘邦呢?”晋王追问。
“刘邦出身市井,就是个普通百姓,甚至有点无赖习气。”
张宇笑了笑,“可他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知人善任。
韩信、萧何、张良,这些都是百年难遇的人才,却都愿意为他所用。
最终垓下一战,项羽被围,四面楚歌,最后在乌江自刎,刘邦则建立了西汉。”
他说着,拿起案头的炭笔,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个简易的朝代更迭图:“西汉初年有文景之治。
汉文帝和汉景帝都是贤明的君主,他们继续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国家渐渐富裕起来,粮仓里的粮食都堆不下了,钱库里的铜钱串子都放得生了锈。”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国家底子厚了,便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把那些袭扰边境的胡人打得落花流水,打出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气势!”
张宇说到这里,声音也提高了几分,带着一股豪气。
晋王听得热血沸腾,猛地一拍大腿:“好一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等气魄,当浮一大白!”
他说着,就要喊人拿酒来,忽然又叹了口气,“可惜了,要是秦始皇的孩子们都是刘邦、文景之辈,秦朝就不会亡了。”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张宇收起炭笔,语气又平淡下来,“后来外戚王莽篡汉,建立了新朝。
他倒是想做些改革,可步子迈得太大,太过激进,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天下再次大乱。”
他接着道:“这时候,刘邦的旁支刘秀起兵,历经多年征战,最终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初年有光武中兴,日子还算安稳,可到了后期,皇帝大多年幼,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后来爆发了黄巾起义,天下再次分裂,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也就是您常听我说的三国时代。”
晋王听得入了迷,见张宇停下,急忙追问道:“怎么又分裂了?这三国后来怎么样了?谁赢了?”
张宇失笑道:“大王别急,这魏蜀吴三家打了几十年,互有胜负,难分高下。最后呢,三国归了晋,这就说到您好奇的‘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