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若回头(二)(第2页)
金无量摇头道:“当时觉得憋屈,教主实在是太窝囊,故而没怎么注意看。”
刘暮舟笑了笑,呢喃道:“论心与论迹这两个词儿,我那时是第一次听说。曹同说啊,一切都要假设我们是凡人,论迹,那耍心眼儿的竟敢拿我们当挡箭牌,该杀。而论心,灵眸的初心不是拉我们下水去求什么大机缘,她只是想活,甚至不是想自己活,而是想让月淓活下来。可关键是,我们不是凡人,我们强过她们,我们知道我们死不了,有时候强者要有强者的担当!”
金无量愣了愣,“强者要有强者的担当!”
刘暮舟点头道:“拿你打个比方,你现在碰到个一不小心将水洒到你身上的小孩儿,至多骂几句,甚至都不会骂人,反倒自己说着没事。难不成,因为几滴水,还要杀人不成?都说凡人是蝼蚁,有时候蝼蚁不长眼跑到人身上了,抖衣裳时不小心一蹭便将蝼蚁蹭死了,那些高高在上的神仙总是这么想的。可这对吗?不对的!我自始至终觉得这就是他娘的偷换概念。蚂蚁不会趋吉避凶,但人会啊!有几个凡人会无缘无故指着炼气士的鼻子,说干你娘?”
这话说的金无量一乐,“所以说,后来遇到那个陆萃潼时,你反观归反感,但最后还是救了。因为当时对她而言,教主是强者对吗?”
说到这里,金无量突然觉得,知道跟了解,看似差不多,但区别很大很大。他跟左丘青竹只能说知道,论了解,还的是钟离沁跟那宋青麟啊!
刘暮舟点头道:“都说我心机重,那是从小就有的,因为要察言观色要揣摩人心。至于杀伐果断,年幼时没有杀伐,果断是一次次被那些孩子欺负,后来反击之中磨炼出来的。而江湖路上最早遇到的人,教我一个强者该有的心胸。”
金无量打趣道:“那那些阴谋诡计呢?我挺想不通的,你怎么就能识破那么多诡计的?”
刘暮舟无奈道:“因为谨慎,因为……我终究还是想活着啊!”
不知不觉间,天就亮了。
飞舟已经掠过了竹瓦城,很快就到了浠水山下。
曾经还算不错的山门,如今也略显破败之意,三间四柱不出头的牌坊,早就爬满了藤蔓。门房也瞧着多有破败之感,里边儿也没个炼气士,就一个穿着开裆裤的小童子正拿个小树杈,蹲在门前痛处泥鳅呢。
刘暮舟与金无量二人相继落地,金无量则是抬头看了一眼门房,而后嘀咕道:“按说再怎么落魄,也不至于连个修缮山门的钱都没有吧?”
刘暮舟也看了一眼,而后言道:“当年之事,对于浠水山的影响不是一星半点,按照莫琼所言,如今的浠水山弟子并不多,好几处山峰都空着,占地如此之大的地方,满打满算也不足一百人。有好处也有坏处,弟子少了,能给到的东西就多了,因为浠水山那些生意还在,起码渡口还在,就足够养活这百八十人了。坏处嘛!名声缘故,没什么有天赋的年轻人拜入浠水山了。这是其一,其二是,修的太好,会让人觉得没有悔改之意。”
金无量点头道:“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长叹了一声之后,刘暮舟迈步走到门房处。
他也蹲在孩子身边,笑盈盈问道:“起这么早?”
孩子其实早就看见刘暮舟跟金无量的,只不过,他的心思都在泥地里,压根儿都不搭理二人。
此时刘暮舟走来问话了,孩子才脆生生开口:“要是起的晚了,蚯蚓都去睡回笼觉了,那我还怎么去钓鱼?”
刘暮舟恍然大悟,原来是想抓蚯蚓,然后去钓鱼啊!
说着,刘暮舟一笑,问道:“你叫什么?”
孩子抬起头,看了刘暮舟一眼,“我叫杨浠,浠水山的浠。”
刘暮舟一乐,“这就说了?你就不怕我是坏人?”
孩子没抬头,只是小声言道:“这是我家,我怕你做什么?”
说着,孩子缓慢起身,转身拿起装着蚯蚓的瓶子,眨着眼开口:“陈爷爷去茅房了,很快就会回来的,你们等一等啊!我要去钓鱼了,就不陪你们等了。”
刘暮舟闻言,忍不住一乐,而后直起身子按住杨浠脑袋,“我估计要在你家吃午饭,到时候告诉我钓了多少鱼吧。”
正此时,有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踏风而来。孩子见状,撒丫子就跑,还说着:“你说没见过我,回头请你吃……小鱼干!”
小鱼干三个字,好像是什么珍宝一般。孩子说出口时,语气那叫一个舍不得。
老人也不扫兴,等到孩子跑远之后才缓缓落下。
落地之后,他立刻抱拳:“不知有客人到此,有失远迎,我家少爷年纪小,要是说了不中听的话,二位千万不要见怪。”
当年刘暮舟是上过浠水山的,门房可不是这黄庭修为的老人家。
于是刘暮舟笑着摆手:“孩子能说什么不中听的?倒是这位道友,从前门房不是你吧?”
老人点头道:“当然不是,我是十年前进山的。我这把老骨头,别处都没人要,若非山主收留,我都没地方去。”
顿了顿,老人再次抱拳:“贵客是找人吗?可否报上姓名,容我通报一声?”
事实上,此人老远就在心惊肉跳,因为刘暮舟身边那个瞧着衣着不伦不类,还戴耳环光脚的青年,一看几不好惹,气息起码在观景上下。而前方的紫衣男子,更是吓人,他人明明就在眼前,但若以神识扫视,眼前却根本没这个人!
刘暮舟这才抬头,又看了一眼山峰,而后才说道:“是找人,烦劳转告一声,就说刘暮舟来了。”
老人闻言,面色瞬间大变。
“你……你是刘暮舟?”
这个名字在别处或许很平常,但在浠水山,真的是无人不知。
刘暮舟也点了点头:“我是刘暮舟,我来看看杨泞,看看孟去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