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李泰争储,柴令武入藏!
李承乾与李泰究竟达成了什么协定,除了两个当事人之外,无人知晓。
众人只知道自此之后,两人在朝中的气氛便逐渐变得剑拔弩张起来。
甚至两人还还各自拉拢了一波处在朝政边缘的官员,开始明争暗斗。
一句话,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两兄弟已经算得上是正式撕破了脸皮,正式将争储之事摆在了明面上。
并且,两人的争斗模式,在短时间内,便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上一刻,李泰刚向李世民提出欲要筹建弘文馆,招揽学士编修括地志。
下一刻,李承乾便主动请缨去翠微山监工,督促书院的建造进度。
头一日,李泰提出要将王府卫队扩编到五百人。
第二日,李承乾便将太子左右监门率府,左右内率扩编到了六百人。
除此之外,两人更是开始不遗余力的拉拢朝中一干重臣。
李承乾上午才将几车物品送到了霍国公府,中午赵国公府就接到了来自魏王府上的数车珍宝。
只不过朝中重臣,多是李世民的嫡系。
以他们的身份地位和年纪,已经不需要再冒着巨大的风险再去博一次从龙之功。
因此,李承乾和李泰的媚眼抛给他们,和抛给瞎子看也没区别。
除了柴绍,长孙无忌这些本身皇家的姻亲还会劝一劝两人顾忌一下兄弟之情外,其余绝大部分朝臣,对于两人的拉拢,基本上都是处于无视的态度。
开玩笑,当今陛下正值壮年。
他们的年岁,大多都比陛下还要大,能不能活到太子或魏王登基还是两码事儿呢。
不骂两人一句不知所谓,都已经算是非常客气了。
还想让他们站队,这可能吗?
而对于两人的明争暗斗,李世民则是表示非常欣慰。
因为,这才是他想要看到的场面。
在他看来,一个人想要成长,便势必不能缺少强大的外部压力。
李承乾也好,李泰也好,都是他的亲儿子。
作为一个父亲,两个儿子不管是谁变得更加优秀,都是他非常乐意看见的事情。
更关键的是,两人的争斗虽然激烈,但基本上都只局限于小打小闹的程度。
纵然将来真的出现了什么不可控之事,以他对大唐的掌控力,也能随手镇压下去。
这种万事尽在掌控的感觉,才是他需要的。
只是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他心里偶尔也会生出一些愧疚的情绪。
只不过这份愧疚,不是针对李承乾和李泰的。
而是给长孙的。
自从他决定扶持李泰之后,长孙便大病了一场。
病好之后,长孙自知无法改变李世民的想法,便忍不住郁郁寡欢,将自己自囚于大安宫,除了几个孩子之外,不见任何外人。
甚至连李世民,都已经被长孙数次拒之门外。
而今,这对被朝野民间称赞了近二十年的恩爱夫妻,关系已然降至了冰点。
李世民自知理亏,但也不愿改变自己的决定。
干脆便直接对长孙置之不理。
在许多人看来,帝后失和,同样也是诱导太子与魏王明争暗斗的直接诱因之一。
可惜的是,这是天家的事情,许多人即便是想管,也是有心无力。
哪怕是魏徵,在连续上了数封折子,得到的却依旧是石沉大海的结果之后,也只能无奈的对此事假装视而不见。
时间一天天过去,长安城内的局势,也是一天比一天紧张。
数月的争斗过后,时间已然来到年底。
而李泰和李承乾的关系,也在这几个月之中急剧恶化。
在长孙生病之时,兄弟二人尚能齐心为长孙侍疾,哪怕是兄弟二人初生间隙之时,两人依旧能维持表面上的客套。
但经过这几个月的发酵之后,两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已经势如水火,恨不得想尽办法弄死对方。
甚至激烈到了连李世民这个始作俑者,都觉得有些意外的程度。
他还以为哪怕是有他撑腰,李泰也要沉寂许久之后,才会生出一些大胆的心思。
倒是没料到李泰竟然会如此心急。
才刚刚掌权,就已经迫不及待的向李承乾这个当了十年太子,在朝野内外都有极高声誉的大哥发起了挑战。
不过,一想到皇权的对人的诱惑力,他倒也不是那么难以理解李泰的做法。
所谓宜将剩勇追穷寇。
今年,正是李泰声望最高的时候,而李承乾,则是因为他的态度变化,导致声望大跌。
双方此消彼长,正是斗争的好时候。
毕竟,时间越长,变故越多嘛,他也是从这样的局面里走出来的人,自然清楚什么时候该高调,什么时候该收敛。
总之一句话,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与此同时,高原之上,经过数月的长途跋涉,早已精疲力竭的使节队伍,也终于抵达了逻些城外。
看见逻些城的刹那,许多将士顿时就忍不住喜极而泣。
更有甚者,一头从战马上栽倒到雪地上嚎啕大哭起来。
谁能想到,从长安至逻些,六千里的路程,竟然需要他们走上整整半年时间?
平均下来,一天只能前进三十里路?
这样的赶路速度,别说对于一人双马的骑兵队伍算是龟速,恐怕就连靠双腿丈量土地的寻常百姓来说,都是一个慢得不可思议的速度。
但.......这就是事实。
他们的的确确,真真切切,走了整整半年的时间,才从长安走到了逻些城。
而究其原因,除了道路崎岖难行之外,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恶劣的气候。
逻些城,足足三千六百多米的海拔,足以让队伍之中包括柴令武和一众纨绔在内的绝大多数人,丧失掉剧烈运动的能力。
甚至若非是有马,恐怕队伍连一天二十里的路程都走不完。
“终于,到了!”
望着山下处在山坳里,已经被大雪掩埋掉大半的逻些城,柴令武顿时忍不住长长的松了口气。
“娘的,下次再也不来了,这高原上根本就不是人能待的地方。”
“我真的没办法理解,这些吐蕃人到底是怎么在这么恶劣的气候下生存下来的。”
“要我看啊,这样的国家就不该存在,他们的子民,也忒可怜了,还不如去大唐做苦力呢,起码还能吃饱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