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行,看我不凿得你闺女叫爸爸!
见李靖陷入了沉默,众人也不再多言,皆是安静下来,静静的等待着李靖的答案。
柴令武也是一样,一脸期待的看着李靖。
他的确可以凭借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来推测出吐蕃的真正意图。
但要预测吐蕃的下一步动作,还真不是靠一个先知先觉的优势就能行的。
关键还在于对大局的把控和人心的计算。
而在这方面的造诣,整个大唐,李靖这个大唐军神,便是是毫无争议的独一档。
甚至李世民这位顶尖统帅,在李靖面前,也必须要暂避锋芒。
迎着众人的眼神,李靖也没有让几人多等。
他沉吟片刻,很快就得出了一个结论,斟酌着开口道:“假如,臣是说假如,假如新兴县公的猜测成真的话,那吐蕃的主力大军,大抵会选择三处地方,作为突破口。”
李靖这话一出,李世民便忍不住眼睛一亮。
房玄龄与长孙无忌对视一眼,则是有些不解。
毕竟,相对大唐与吐蕃长达万里的防线来说,三处地方的针对性,就实在太强了。
甚至几乎可以说是,笃定吐蕃一定会从那三个地方出兵。
长孙无忌蹙眉沉吟片刻,正想发问,却忽然听得李世民笑道:“巧了,朕也是这么认为的。”
“哦?”
李靖哦了一声,饶有兴趣的看向李世民,随即眼珠子一转,笑道:“陛下心里既然已有答案,臣却是不好班门弄斧了。”
听见这话,李世民顿时哈哈大笑起来。
随着李世民的笑声充斥正堂,李靖也忍不住笑出声来。
只是,两人的笑声听在旁观的三人耳朵里,就显得有些莫名其妙。
不是,说事就说事,咋还突然发笑了呢?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自持身份,还不好过分追问,柴令武就没这个顾忌了。
他不解地看向发笑的二人,一头雾水地询问道:“陛下,卫公,您二位就别卖关子了,倒是告诉小子,吐蕃会从哪三个地方进军啊?”
听见柴令武的问题,李世民与李靖相视一笑,随即默契收声。
李世民道:“还是由药师来说吧。”
李靖闻言,则是急忙谦虚道:“有陛下在,哪有臣卖弄的余地,还是请陛下为房相和赵国公,新兴县公解惑吧。”
李世民挑了挑眉,随即摇头道:“你我君臣,哪里来的这么多弯弯绕绕,药师直言便是!”
李靖还想推辞,关键时候,房玄龄站出来打圆场道:“既然陛下与卫公心里皆有了答案,不妨各自将答案写在纸上,再看答案是否一致。如此,既免了卫公与陛下君臣退让,又能让答案第一时间浮于水上,如何?”
李靖和李世民再次对视一眼,随即齐齐点头:“可!”
得到两人的答案,房玄龄当即吩咐一旁伺候的下人准备笔墨。
柴令武坐在一旁,却是不禁有些无语。
不是,大家就不能好好说话吗,非得搞这些弯弯绕绕,有必要吗?
但不管柴令武怎么想,李世民和李靖还是玩得很欢乐。
随着下人奉上纸笔,两人便像是做贼一般,各自偏向一边落笔开写。
片刻功夫,两人同时收笔。
房玄龄先收过李世民手边的纸张,看了一眼上面的内容,随即点点头,走到李靖身旁。
待看清李靖在纸上写下的内容之后,顿时就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听见房玄龄的笑声,长孙无忌不由伸长了脖子,想要看清二人写下的内容。
柴令武虽然没那么激动,但也是满脸好奇。
房玄龄也没让二人多等,一手提起一张纸,将上面的内容展露在几人面前。
柴令武定睛看去,只见李世民的纸张上赫然写的是碛口,松州,嶲州三地。
他再转头看向李靖写的,赫然也正是此三地。
而李世民和李靖,见彼此想法果真相同,顿时忍不住又是一阵哈哈大笑。
柴令武有些不解,看向两人问道:“陛下,卫公,您二位为何笃定吐蕃一定会从此三处出兵?”
“不是三处。”
李世民摇摇头,随即淡笑道:“事实上,只有一处,另外两处,不过是障眼法罢了!”
柴令武一愣,更加不解。
李世民却是没有多言,而是看向李靖。
李靖瞬间会意,笑道:“还请陛下与诸位随老夫前往节堂落座!”
柴令武和房玄龄,长孙无忌对视一眼,皆从彼此眼中看见了茫然之色。
但见李世民已经起身跟着李靖出门,三人也只好跟上。
一行人随李靖来到了府中的节堂,所谓节堂,便是李靖平日里研读兵法,推演战事之所。
一进门,柴令武便被节堂墙上挂着的那张精细的大唐舆图吸引,目光不自觉落在舆图之上。
无他,太详细了,这还是他在大唐第一次看见如此详细的地图。
其他人几人,倒是没什么表情变化,显然已经不是第一次来此。
绕了这么多弯子,李靖此刻也不再继续卖关子。
他拿起一根竹条做成的指挥杆,指向了最北方的碛口,淡淡道:“碛口境内黑石城,乃是我大唐与吐蕃之间最重要的商业中转中心,没有之一。吐蕃若是欲要声东击西,由此处出兵,压力最小,速度最快,地势最优。”
顿了顿,他接着说道:“但此地距离西域,陇右之地较近,而我朝又在陇右部署了重兵,因此,除非吐蕃只打算劫掠一番便撤回高原,反之,此处便不是与我朝大军最佳对峙之地,是以吐蕃由此地出兵的可能性,有五成。”
讲完碛口,他的指挥杆便移到了蜀中南中之地的嶲州,道:“嶲州因与六诏,吐蕃接壤,又因大江支流通天江自境内流过,地势,人文极其复杂。吐蕃若从此地出兵,进可快速突入蜀中,退可借道六诏,快速返回雪山之下。
但因其地势复杂,并不适合大规模骑兵疾驰,而吐蕃国中主要又以骑兵为主,是以吐蕃由此地出兵的可能性,只有六成。”
听见李靖的分析,三人总算明白了李世民那句其实只有一处,另外两处都是障眼法的意思了。
因为根据柴令武的猜测,吐蕃此次与大唐翻脸,最根本的目的,还是要和大唐正儿八经的掰一掰手腕,而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要来大唐劫掠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