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并州武氏入书院,柴令武再次收徒。
“去吧!”
柴令武对着两人摆摆手,没再继续多言。
他今日和钦陵说的这些话,已经足够他消化了好一阵子。
假如钦陵当真是心系吐蕃子民,他自然会将这番话理解透彻。
反之,柴令武说得再多,也没有任何意义。
裴行俭与钦陵闻言,也不再继续叨扰柴令武,各自带着满腹心事离去。
送走二人之后,日子便再一次沉寂下来。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谢知书,程柔,漫冬三人的预产期,也逐步靠近。
眼见三人的肚子越来越大,柴令武也彻底将其他事情抛之脑后,留在家中专心陪产。
十一月,谢知书率先发动,生下了县公府长子柴从文。
从文这个名字,是柴绍给起的。
按照柴绍的意思,取这个名字的原因,是因为柴家两代人积攒下来的军功,已经足够保住柴氏好几代人的荣华富贵。
而接下来,随着大唐周边的战事逐渐结束。
大唐下一代,乃至于下下代的帝王,必然会将重心放在文治之上。
因此,起从文之名,既是代表着柴氏以后的发展,也是一种对皇家的投名状。
柴令武对此,倒是没什么意见。
反正不管孩子叫什么名字都是他的儿子,何况一个名字,也代表不了什么。
就像他的名字叫令武,也没见他在武上面有什么特长。
总之一句话,柴绍高兴就好。
谢知书诞下长子之后,就开始坐月子,也不知是巧合,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谢知书的月子刚坐完,程柔与漫冬,也同时发动了。
两人在同一天,分别生下了县公府的次女与次子。
其中漫冬生下的次子被柴绍起名为柴谨,程柔生下的次女,则是起名为柴玉。
至此,县公府便有了四个孩子,分别是长女柴凝,次女柴玉,长子柴从文,次子柴谨。
三个小家伙的降生,不仅为县公府带来了人气,同时,也为县公府带来了喜气。
大唐没有满月宴的说法,但周岁宴,必须大办特办。
尽管截至今日,哪怕距离出生最早的柴从文满周岁也还有十个多月。
但县公府还是开始紧锣密鼓的筹备。
因为,柴令武准备将三个孩子的周岁宴办到一块儿。
就在县公府因为三个孩子的降生而陷入忙碌之中时,时间也来到贞观十四年三月。
小半年的时间过去,大唐与吐蕃之间的战事,也终于迎来了尾声。
而这场战事的结局,也和柴令武猜测的一般无二。
吐蕃陈兵松州城外的七万大军,全军覆没。
驻扎于羊同边境上的三万大军,也被牛进达与乔师望前后夹击,打得丢盔弃甲,最终仅有万余人狼狈逃回高原。
这一南一北两场战事,大唐皆是大获全胜。
并且,大唐的损伤,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根据大唐日报的报道,大唐之所以能取得两场战争的胜利,完全是依赖于当今陛下因势利导,运筹帷幄的原因。
此外,大唐日报还对外报道了两场战役之中,李靖和牛进达是如何打赢了吐蕃大军的完整过程。
首先是松州之战。
李靖秘密赶到松州之后,先是迁走松州百姓,在松州城的地底下埋了数十万斤火药。
后又用火药在松州城上游百里处,截流了沱水三分之一的水量,在沱水上游形成堰塞湖。
等到吐蕃大军抵达松州城后,李靖便使松州守将韩威出城迎战,并营造出战败弃城的假象,将吐蕃的三万追兵引入了松州城中。
然后,引爆了松州城底下的数十万斤火药,一举将松州城与吐蕃的三万大军送上了天。
至于吐蕃剩下的四万主力,则是被李靖用一场大水,冲了个七零八落。
至此,松州之战结束。
其次是西域的战事。
相比松州之战的全过程,西域之战的过程就比较简单。
李靖将从长安出发的五万大军一分为二,用其中四万步卒留守松州。
余下那一万轻骑,则由牛进达统领,绕道党项,借道羊同,神不知鬼不觉的赶到了西域。
最后,牛进达率领的一万轻骑与乔师望的安西军,对吐蕃三万大军来了个前后夹击,打得三万吐蕃军溃不成军。
至此,西域之战也结束。
这两场大胜,于大唐而言,其实并不能算是什么很值得吹嘘的胜利。
毕竟贞观年间的大战,几乎都是灭国之战。
相比之下,两场局部战争的胜利,虽然在战略上为大唐取得了足够的优势。
可要和灭突厥,灭吐谷浑,灭薛延陀,灭高昌等战事比起来,不管是从规模,还是惨烈程度,都要逊色不少。
因此,百姓们在经过简单的庆祝之后,便不再将这两场胜利放在心上。
甚至就连朝堂之上,也鲜少有人提起这两场战事。
至多,也就是规划一下重建松州防线的事情,在财政拨款上和驻扎兵力多少上扯一下皮。
但,这只是站在大唐的角度来看。
而对吐蕃来说,这两场战事的失利,对于吐蕃由上而下各个阶层的打击,却是毁灭性的。
尤其是吐蕃的统治阶层与地方上的各个领主,更是被这两场大败惊了个晕头转向。
因为这两战,几乎可以说是打掉了吐蕃半国的兵力。
同时,也彻底打碎了吐蕃刚刚升起来的霸主梦。
十万大军,仅余两万败退回高原,这对总人口不到百万户的吐蕃而言,绝对算得上是灭顶之灾。
纵然吐蕃人好战,几乎算得上全民皆兵。
但全国的青壮年加起来,也不过百万人左右。
这一下就被打掉十分之一。
别说再次补充兵源了,就连国中的生产,都要受到极大的影响。
甚至连吐蕃赞普的统治,很可能也要经历一番动摇。
可以预见的是,这场战斗的创伤,没个二三十年,吐蕃只怕是很难恢复得过来了。
当然,吐蕃即便再怎么凄惨,也不在唐人的怜悯范围之内。
因为这就是吐蕃冒犯大唐,必须需要付出的代价。
对于激进的唐人而言,只是将侵略者打退,已经算是非常轻微的惩罚了。
若非是高原上的气候实在恶劣,唐军实在打不上去。
其实直接灭亡吐蕃,才是唐人心里的标准答案。
现在吐蕃冒犯了大唐,还能继续苟延残喘,都已经算是运气爆棚了。
毕竟,自贞观朝以来,敢和大唐作对的对手,除了吐蕃之外,皆已经化作了历史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