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工业基础升级”的庞大计划(第2页)
针对半导体,现阶段是集中力量突破某一特定工艺节点,还是先完善设计和封测能力?
光刻机、蚀刻机、光刻胶这些关键设备和材料,突破口应该选在哪里?
针对特种材料,应该优先研发哪些牌号的合金?
哪些种类的高性能光学玻璃需要尽快实现国产化替代?
……
一个个问题,如同一个个待解的方程,摆在了白杨面前。
他沉浸在工作中,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屏幕上不断闪过各种数据、图表和文字。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透过窗户洒落在他的侧脸上,映照出专注而坚毅的神情。
这不仅仅是在完成一项任务,更像是在为这个刚刚开始腾飞的国家,绘制一份通往更高处的“工业升级路线图”。
虽然他能做的只是提出建议,真正的实施还需要无数人的努力和奋斗,但能有机会参与其中,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正当他全神贯注时,桌上的电话响了。
白杨拿起听筒:“喂,你好,我是白杨。”
“白杨同志,我是老周。”电话那头传来周部长沉稳而略带一丝疲惫的声音。
“周部长您好!”白杨立刻坐直了身体,“您这么快就……”
“情况我已经向上面做了初步汇报。”周部长的声音很直接,“反响很大,非常、非常重视。几位老总长、老领导听了你的分析,心情跟你说的一样,先是震惊,然后是沉甸甸的压力,但更多的是决心。”
白杨心中了然。
果然,能坐到那个位置上的,都不是一般人。
震惊和压力是必然的,但更关键的是,他们看到了问题所在,也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
“上面指示,要尽快成立一个跨部门的协调小组,专门负责推进相关基础工业能力的提升工作。”周部长继续说道,“这个小组的规格会很高,由上面领导。”
白杨心里微微一动。
这个效率和决心,比他预想的还要快,还要大。
看来,他还是低估了这项技术对国家高层的吸引力,以及他们破除万难也要将其实现的决心。
“这份决心,也得益于你提供的清晰蓝图和务实分析,让大家知道劲儿该往哪儿使。”周部长补充了一句,带着几分赞许,“现在,我们需要你尽快提供一份更详细的技术需求和产业瓶颈分析报告。”
“越具体越好,最好能明确到关键设备、关键材料、关键工艺的型号、指标,以及国内外差距的量化评估。”
“我明白,周部长。我正在准备这份报告。”白杨回答道,“初步的框架已经有了,还需要一些时间来完善细节和数据。”
“好,需要什么支持,随时开口。”周部长说道,“部里会给你最大的权限,调阅相关资料,或者协调其他单位配合你的工作。”
“谢谢部长!”白杨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句客套话。有了这句话,他接下来的工作会顺利很多。
“还有一件事,”周部长的语气顿了顿,“关于那个项目的样机研制工作,不能停。不仅不能停,还要加快!我们需要尽快拿出几台性能可靠的样机出来。”
“一方面,是验证技术本身;另一方面,也是给后续的工业升级提供最直接的牵引和参照。”
“我明白。”白杨点头,“样机研制一直在按计划进行。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克服现有条件的限制,争取早日拿出合格的样机。”
“嗯,我相信你。”周部长似乎松了口气,“记住,白杨同志,我们现在是两条腿走路。”
“一条腿,是你的技术攻关和样机研制,这是‘种子’;另一条腿,是国家层面的工业基础提升,这是‘改良土壤’。两条腿必须协调并进,缺一不可。”
“是,我一定全力以赴。”白杨的语气坚定。
“好,那就先这样,保持联系。”
挂了电话,白杨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压力更大了,但动力也更足了。
国家的决心已经下达,配套的资源开始调动。
他看了一眼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数据,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起来。
这份报告,必须尽快完成,而且要尽可能做到精准、透彻。
这关系到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国家在相关领域的资源投向和战略布局。
他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窗外,夜幕已经降临,研究所的灯火逐渐亮起。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
白杨知道,他所做的,不仅仅是为了那个具体的项目,更是为了让这个国家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能够挺直腰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改良土壤,培育种子。
这条路很长,但他有信心,也有耐心,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他仿佛已经能看到,在不远的将来,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高端设备,那些被国外垄断的关键材料,都将打上“中国制造”的烙印。
而他亲手点燃的这颗技术火种,也终将在肥沃的土壤上,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想到这里,白杨的嘴角不由微微上扬。
这种“亲手建设一个更强大祖国”的参与感和成就感,或许就是重生回来,最让他着迷的地方吧。
他端起桌上已经有些凉了的茶水喝了一口,继续勾勒着那幅属于未来的工业蓝图。
办公室的灯光,一直亮到深夜。
与此同时,在京城的某个不对外开放的小会议室里,灯火通明。
周部长带回来的消息和白杨的初步分析,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
几位头发花白的老者,以及几位负责经济和科技规划的领导,围坐在一张长条会议桌旁,神情凝重地讨论着。
“微米级加工精度……下一代半导体工艺……特种材料……光学极限……”一位老首长手指敲着桌面,缓缓说道,“白杨同志列出的这些,确实都是我们目前比较薄弱的环节。没想到,这小子看得这么准,这么透!”
“是啊,”旁边一位戴着眼镜,气质儒雅的领导接过话,“我们一直强调要发展高科技,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但往往更关注最终的产品和技术指标,对于支撑这些高科技的底层工业基础,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确实还有提升空间。”
“这不怪我们,摊子太大了,百废待兴,到处都需要钱,到处都需要资源。”另一位看起来更像是经济专家的领导说道,“但现在,这个项目提供了一个契机,一个目标明确的牵引。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以点带面,系统性地提升我国的基础工业水平。”
周部长补充道:“白杨同志的建议是,两条腿走路。样机研制不能停,要作为技术验证和需求牵引;同时,国家层面要下大力气,集中资源,攻克那些关键的瓶颈环节。”
“我同意。”最初说话的老首长斩钉截铁地说道,“不能等所有条件都具备了再行动。就按照白杨同志说的,一边研制样机,一边改良土壤!需要什么,我们就创造什么!缺什么,我们就攻关什么!”
“成立一个高规格的协调小组,我看很有必要。”儒雅领导点头,“要打破部门壁垒,统筹规划,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件事,不能再拖了!”
“具体方案,要尽快拿出来。”
“资金方面,要想办法保障。”
“人才培养,也要跟上。”
会议室里的气氛,逐渐从最初的震惊和凝重,转向了务实和决心。
窗外的夜色渐深,但会议室里的灯光,却显得愈发炽亮。
一个围绕着“工业基础升级”的庞大计划,正在这里悄然酝酿、成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