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鸟2023 作品

第375章 激光雷达样机!(第2页)

 

“一千五百万!”

 

这个数字一出来,周围几个年轻点的研究员也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在这个人均月工资只有百来块钱的年代,一千五百万是什么概念?

 

简直是天文数字!

 

足够建起好几个规模不小的工厂了。

 

老张看着白杨,脸上写满了担忧:“咱们研究所经费本来就紧张,这么多钱砸下去,就为了……就为了这么个‘样子货’?我知道这东西技术含量高,是尖端玩意儿,可……可它毕竟只是个样机啊,离真正能用,还不知道有多远呢。”

 

“万一……万一后面路线走不通,或者效果达不到预期,这……这不是太浪费了吗?”

 

他的话,也代表了在场一部分人的心声。

 

大家埋头苦干,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固然有成就感。

 

但想到这背后是天文数字般的投入,心里也难免会打鼓。

 

尤其是对于经历过苦日子,习惯了勒紧裤腰带搞建设的老一辈科研人员来说,这种“大手大脚”花钱的方式,确实让他们感到不安。

 

白杨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

 

他理解老张的心情,也理解大家的顾虑。

 

在资源极其匮乏的年代,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这种想法是根深蒂固的。

 

等到老张说完,车间里一时间有些安静,只有远处机器的低鸣还在持续。

 

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白杨身上,等待着他的回答。

 

白杨环视了一圈众人,脸上露出了郑重的表情,但语气依旧平和:“老张,还有大家,你们的顾虑,我完全理解。一千五百万,确实不是个小数目,放在哪里都是一笔巨款。说不心疼,那是假的。”

 

他顿了顿,伸手轻轻拍了拍样机冰冷的金属外壳,继续说道:“但是,我们必须明白,这台样机,它不仅仅是一台机器,一个‘样子货’。它至少有三个层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它是技术验证平台。”

 

“我们提出的很多新理论、新设计,光停留在纸面上、停留在计算机模拟里,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把它真正制造出来,让它运转起来,我们才能发现那些在理论推演中被忽略的问题,才能验证我们的技术路线是否真正可行。”

 

“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台样机,就是我们‘躬行’的第一步,是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时,脚下那块最关键的‘探路石’。”

 

“第二,它是需求牵引的标杆。”

 

白杨的声音提高了一些:“我们为什么要搞激光雷达?因为我们的国防、我们的工业需要它!”

 

“但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需求?精度要多高?探测距离要多远?环境适应性要多强?”

 

“这些具体的需求指标,如果仅仅依靠想象和推测,很容易脱离实际。”

 

“有了这台样机,我们就可以拿着它,去给潜在的用户——比如军队,比如其他工业部门——做演示,让他们直观地了解这项技术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然后,他们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应用场景,提出更明确、更具体、也更符合实战或实际生产的需求。”

 

“这样,我们后续的研发方向才能更精准,避免走弯路。”

 

“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白杨的语气变得更加郑重,“它是我们凝聚人心、争取支持的‘定心丸’和‘敲门砖’!”

 

他看着众人,一字一句地说道:“大家想想,我们正在做的,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难度极大,挑战极多。”

 

“上面为什么要持续给我们投入?凭什么相信我们能搞成?光靠几页报告、几张图纸吗?不够!远远不够!”

 

“我们需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东西!这台样机,哪怕它现在还不完美,哪怕它成本高昂,但只要它能运转起来,能初步展示出我们设想的功能,它就能向上面、向所有关心支持我们的人证明:我们不是在空谈!我们有能力、有决心,把这件难事干成!”

 

“有了它,我们就能更有底气地去申请后续的研发,去协调相关的配套资源,去说服更多的协作单位加入进来!”

 

“它就像一面旗帜,告诉所有人,我们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且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所以,”白杨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这台样机,它承载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我们的信心、决心和未来的希望!你说,这一千五百万,花得值不值?”

 

车间里鸦雀无声。

 

刚才还满心疑虑的老张,此刻张着嘴,眼神复杂,但原先的担忧和心疼,已经被一种恍然和激动所取代。

 

他喃喃道:“原来……原来是这样……白所,是我眼光短浅了,我……”

 

“老张,您也是为了所里好,我明白。”白杨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又缓和下来,“钱要省着花,没错。但有些钱,是必须花的,是花在未来,花在刀刃上的。这台样机,就是这样。”

 

钱宏明和其他研究员们,更是听得热血沸腾。

 

他们之前只是埋头于技术细节,虽然知道项目重要,但从未像白杨这样,从如此高的战略层面去理解这台样机的意义。

 

“白所说得对!这不只是个机器,这是咱们的‘脸面’,是咱们的‘武器’!”一个年轻的研究员激动地说道。

 

“没错!砸锅卖铁也得把它搞出来!让那些瞧不起咱们的人看看!”

 

“就是!有了这东西,咱们跟上面要钱、要政策,腰杆子都能挺直不少!”

 

一时间,群情激昂,之前的些许疑虑和不安,被彻底点燃的工作热情所取代。

 

大家看着眼前这台冰冷的机器,眼神都变得不一样了,仿佛它不再是冰冷的钢铁和线路,而是承载着国家希望和个人理想的图腾。

 

白杨满意地点点头。

 

要干成事,光有技术不行,还得思想统一,士气高涨。

 

“好了,都打起精神来!”白杨拍了拍手,“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老钱,你们抓紧时间,最后三天,务必把样机给我拿出来!需要什么支持,随时跟我说!”

 

“是!保证完成任务!”钱宏明立正敬礼,其他人也齐声应和,声音洪亮,充满了力量。

 

看着大家重新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中,白杨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他没有在车间久留,该交代的已经交代清楚,专业的技术问题,有钱宏明他们负责,他只需要把握好方向,解决关键瓶颈即可。

 

转身离开车间,清晨的阳光已经透过走廊尽头的窗户,洒下温暖的光晕。

 

白杨快步走回自己的办公室。

 

办公室里,他的助理小李已经提前到了,正在整理文件。

 

看到白杨进来,连忙站起身。

 

“白所,您昨晚没回去?”小李有些惊讶地问道,他知道所长经常加班,但通宵还是比较少见的。

 

“嗯,赶了份报告。”白杨随口应了一句,走到自己的办公桌后坐下,虽然身体依旧疲惫,但精神却高度集中,“小李,你现在马上给我接通部里的电话,找周部长的办公室。”

 

李明愣了一下,接部里的电话,还是直接找周部长办公室?

 

这可是大事情。

 

但他没有多问,立刻拿起桌上那台红色的保密电话,熟练地开始拨号转接。

 

作为所长的助理,他深知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执行命令是第一位的。

 

电话很快被接通,经过简单的身份核实和转接,李明将话筒递给了白杨,同时用口型无声地说:“是周部长的秘书,刘秘书。”

 

白杨接过话筒,清了清嗓子,用沉稳而清晰的声音说道:“刘秘书您好,我是白杨。”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同样沉稳的声音:“白所长,您好!部长今天一早还在开会,您有什么紧急的事情吗?我可以代为转达。”

 

“是这样,刘秘书,”白杨直入主题,“麻烦您转告周部长,我们研究所正在研制的激光雷达样机,预计三天后可以完成初步组装和调试,具备基础功能演示条件。到时候,想请部里安排时间,过来验收指导。”

 

“三天后?”电话那头的刘秘书显然也有些惊讶,这个进度似乎比预想的要快,“好的,白所长!这个消息太重要了!我一定第一时间向周部长汇报!具体时间确定后,我们这边会尽快和您联系!”

 

“好,辛苦刘秘书了。”

 

“不辛苦,白所长,你们才是真的辛苦!那先这样,我等部长会议一结束就汇报!”

 

挂断电话,白杨将话筒轻轻放回底座。

 

成了。

 

报告这颗“思想炸弹”已经投出去了,现在,样机这枚“实物炮弹”也即将上膛。

 

理论和实践,两条腿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