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鸟2023 作品

第387章 双院士奖励!(第2页)

 

“白所长,您可算来了!周部长等您好一会儿了。”干事一边引路一边说道。

 

白杨点了点头,心中那份猜测越发清晰了几分。

 

推开周部长办公室的门,只见周部长正坐在办公桌后,脸上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表情,既有欣慰,又有几分郑重。

 

“白所长,快请坐。”周部长见白杨进来,立刻站起身,热情地招呼道。

 

“周部长,您这么急着找我过来,是有什么要紧事吗?”白杨开门见山地问道。

 

周部长示意白杨坐下,自己也重新坐回椅子上,沉默了片刻,似乎在组织语言。

 

然后,他抬起头,看着白杨,缓缓开口道:“白所长,还记得去年,我们部里向上面为你申请奖励的事情吗?”

 

白杨闻言,心中顿时了然。

 

果然是这件事。

 

去年,t300碳纤维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后,第一机械工业部便联合相关部门,一同向中央提交了为白杨请功的报告,其中就包括了推荐他参评工程院院士和科学院院士的事项。

 

只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件事一直没有明确的下文。没想到,在这个时候,终于有了结果。

 

“嗯,有点印象。”白杨平静地点了点头,脸上看不出太多的情绪波动。

 

周部长看着白杨那副淡然的样子,心中暗暗赞叹,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这份从容淡定,远超同龄人。

 

他清了清嗓子,语气变得庄重起来:“白所长,经过上级部门的严格评审和综合考量,你的双院士提名,已经通过了。”

 

“双院士……”白杨轻轻重复了一句。

 

虽然早有预料,但当这个结果真正被确认时,他心中还是泛起了一丝波澜。

 

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而言,这无疑是国家给予的最高荣誉之一。

 

周部长继续说道:“本来呢,按照惯例,这样的荣誉是应该有隆重的表彰大会,各大报纸电视也会进行宣传报道的。”

 

“但是,考虑到你的特殊性,以及当前的一些……嗯,综合因素,领导们研究决定,这次的授予仪式就从简了,也不再进行公开宣传。”

 

白杨理解地点了点头。

 

低调处理,反而是对他和项目的一种保护。

 

“我明白,周部长。感谢组织的关怀和认可。”白杨诚恳地说道。

 

周部长欣慰地笑了笑,从办公桌的抽屉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了两个制作精美的紫红色绒面证书盒。

 

“这是科学院院士证书,这是工程院院士证书。”周部长将两个证书盒轻轻推到白杨面前,“领导们最近日程都很紧张,所以委托我将这两个证书代为转交给你。白杨同志,恭喜你!”

 

周部长的声音中充满了真诚的祝贺。

 

他亲眼见证了白杨如何从无到有,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

 

这份荣誉,白杨当之无愧。

 

白杨站起身,郑重地伸出双手,接过了那两个沉甸甸的证书盒。

 

打开其中一个,入眼便是烫金的“科学院院士证书”几个大字,

 

另一个盒子里的工程院院士证书,也是同样的庄重肃穆。

 

这两本薄薄的证书,却承载了无数科研人员梦寐以求的荣光。

 

白杨抚摸着证书上那略带凹凸感的烫金字迹,心中感叹万分。

 

这不仅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对整个研究所团队辛勤付出的认可,也是国家对碳纤维事业高度重视的体现。

 

“谢谢周部长,也替我谢谢各位领导的厚爱。”白杨合上证书盒,再次向周部长表示感谢。

 

“应该的,应该的。”周部长摆了摆手,“这是你应得的荣誉。希望你以此为新的起点,继续带领我们国家的科研事业,取得更大的突破!”

 

“一定不辜负组织的期望。”白杨郑重承诺。

 

完成了证书的授予,办公室里的气氛也轻松了许多。

 

周部长又拉着白杨聊了些家常,询问了一下研究所近期的工作情况,以及t300项目在滨海厂那边的进展。

 

白杨也都一一作了回答。

 

大约半个多小时后,白杨才起身告辞。

 

周部长亲自将他送到办公室门口,握着他的手,再次语重心长地说道:“白杨啊,你还年轻,未来的路还很长。记住,戒骄戒躁,国家和人民都对你寄予厚望啊!”

 

“我记住了,周部长。”白杨点了点头,转身离开了。

 

白杨的助理小李,今天也跟着一起来了部里,一直在周部长办公室外间等候。

 

从白杨进去开始,他就有些坐立不安,心里七上八下的,既期待又紧张。

 

刚才周部长和白杨的谈话声虽然不高,但他隐约也听到了一些“院士”、“证书”之类的字眼,更是让他心痒难耐。

 

此刻,见到白杨从办公室里出来,手里还多了两个一看就非同凡品的红本本,小李的眼睛瞬间就亮了,呼吸都有些急促起来。

 

他可是知道这两个证的含金量有多高!

 

科学院院士!

 

工程院院士!

 

这可是国内科技界的最高学术荣誉啊!

 

多少白发苍苍的老专家、老教授,奋斗了一辈子,都未必能得到其中一个。

 

而自己的所长,还不到三十岁,竟然同时获得了“双院士”的殊荣!

 

这……这简直是前无古人,恐怕也要后无来者了!

 

小李跟在白杨身后,激动得脸都有些涨红,想问又不敢问,只能用无比崇拜和炙热的眼神,紧紧盯着白杨手中的那两个红本本,仿佛那是什么稀世珍宝一般。

 

回到停在楼下的车里,白杨看着小李那一副想看又不敢开口的纠结表情,不禁摇了摇头,哑然失笑。

 

这小子,还是这么沉不住气。

 

他随手将两个证书盒递给小李:“想看就看吧。”

 

“啊?所长,这……这我能看吗?”小李接过证书盒,感觉自己的手都有些发抖,脸上瞬间布满了惊喜和受宠若惊的表情。

 

这可是院士证书啊!

 

他一个小小的助理,竟然能亲手摸到!

 

“有什么不能看的。”白杨不以为意地笑了笑,“也就是两个本子而已。”

 

小李闻言,更是对自家所长的淡泊名利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么天大的荣誉,在所长眼里,竟然只是“两个本子而已”!

 

这是何等的境界啊!

 

他小心翼翼地打开其中一个证书盒,当看到那烫金的“科学院院士证书”以及白杨的名字时,小李倒吸一口凉气,眼睛瞪得溜圆,脸上露出了近乎神圣的表情。

 

他又颤抖着手打开另一个,果然是“工程院院士证书”!

 

“双……双院士!所长!您……您太厉害了!”小李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变调,看向白杨的眼神,已经从崇拜升级为了狂热的崇拜。

 

白杨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对小李的激动反应不置可否。

 

对他而言,荣誉固然可喜,但更重要的,还是脚踏实地,做好接下来的工作。

 

小李捧着那两个证书,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每一页都看得仔仔仔细细,仿佛要将上面的每一个字都刻在脑子里。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恋恋不舍地将证书重新放回盒子里,恭恭敬敬地递还给白杨。

 

回到研究所,白杨将两个证书锁进了办公室的保险柜里,便又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之中,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而作为全程唯一的见证者,助理小李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

 

他觉得,自己能给这样一位年纪轻轻就荣膺双院士的传奇人物当助理,简直是祖坟上冒了青烟,与有荣焉!

 

时间在忙碌中飞逝。

 

很快,在第一机械工业部的强力推动和研究所的全力支持下,津门滨海第一化纤厂的t300碳纤维项目正式上马。

 

来自研究所的专项资金,如同及时雨一般,源源不断地注入到项目中。

 

滨海厂那边,也抽调了最精干的工人和技术力量,配合部里派来的专家和研究所的技术团队,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厂房改造和设备安装工作。

 

全新的高精度纺丝设备、大型预氧化炉、以及代表着当前国际先进水平的低温和高温碳化炉,陆续从海外运抵津门港,然后被小心翼翼地转运到滨海厂区,在白杨亲自规划和指导下,进行安装调试。

 

研究所这边,也按照之前的计划,派遣了以那批“t300项目技术储备班”学员为骨干的八名技术人员,组成了驻厂技术支援小组,常驻滨海厂,全程参与生产线的建设、调试、工艺优化和本地工人的培训工作。

 

周部长对这个项目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甚至在项目建设的关键阶段,亲自跑到滨海那边坐镇指挥,协调解决各种突发问题,确保项目能够顺利推进。

 

白杨虽然没有亲自去滨海厂蹲点,但也时刻关注着那边的进展。

 

他每天都会听取驻厂技术小组的工作汇报,并通过电话与滨海厂的负责人以及周部长保持密切沟通,及时解决技术难题,优化工艺参数。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白杨在研究所里,除了远程指导滨海厂的工作,也并没有放松对其他前沿技术的研发。

 

他深知,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t300只是一个起点,未来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待着他们去探索。

 

转眼间,两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滨海化纤厂的t300碳纤维生产线,终于完成了全部的安装调试工作,并成功试生产出第一批合格的t300碳纤维原丝和碳纤维成品。

 

消息传来,整个第一机械工业部和白杨的研究所都沸腾了!

 

几天后,滨海化纤厂t300碳纤维生产线正式宣布开工投产!

 

这是一个值得载入工业史册的日子。

 

这意味着,国内终于拥有了自主生产高性能碳纤维的能力,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和产品封锁,对于提升国家整体工业水平和国防实力,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国内的各大报纸、电台等主流媒体,都对这一重大科技成果进行了铺天盖地的宣传报道。

 

《仁民日报》头版发表了题为《科技引领未来,实干铸就辉煌——我国高性能碳纤维实现自主量产》的重磅文章。

 

仁民广播电台也在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详细播报了这一喜讯。

 

一时间,关于“国产碳纤维”、“滨海厂”、“技术突破”等词语,成为了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

 

全国人民都为这一来之不易的成就感到欢欣鼓舞,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涨。

 

然而,在所有的宣传报道中,人们只看到了第一机械工业部的英明领导,看到了滨海化纤厂工人们的辛勤付出,看到了国家对科技事业的大力支持。

 

至于那个提供了核心技术、解决了关键资金、并培养了第一批技术骨干的年轻所长——白杨的名字,却依旧像以往一样,没有出现在任何公开的报道之中。

 

他,以及他所带领的整个研究所团队,依然默默地站在幕后,深藏功与名。

 

白杨在办公室里,平静地看完了报纸上的相关报道,嘴角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然后,他便将报纸放到一旁,拿起桌上的一份新的研究计划,继续投入到了新的忙碌工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