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鸟2023 作品

第426章 原型机测试成功!

这个年,对他们每一个人来说,都过得踏实而充满希望。

转眼间,农历新年在欢声笑语中悄然落下帷幕,四九城褪去了大红灯笼的喜庆,重新披上了一层薄薄的冬日清冷。

然而,研究所里却丝毫没有节日的慵懒,反而比平日里更早地恢复了忙碌。

大年初三,当大多数单位还在享受假期时,白杨研究所的科研大楼便已灯火通明,人影幢幢。

除了少数家在外地、需要长途跋涉才能赶回的行政和后勤人员,大部分科研骨干和技术人员都在初三这天便主动回到了岗位。

他们知道,虽然春节短暂,但“灵通计划”的号角才刚刚吹响,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

更何况,白杨所长给出的待遇和福利,让他们根本没有任何抱怨的理由,反而充满了干劲。

年终奖金的厚度,以及分发到手的实物年货,足以让任何人在亲朋好友面前挺直腰杆,自豪地宣称自己是“白杨研究所”的一员。

这份物质上的富足,与精神上的使命感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科研人员们源源不绝的动力。

清晨的研究所,空气中还残留着几分鞭炮的硝烟味,但实验室里已经弥漫开一股特有的金属和电路板的气息。

张教授带着王明和李刚,早早地扎进了“无线射频与基站技术组”的实验室。

他们面前摆放着一台台精密的测试仪器,桌上堆满了各种进口的电子元件和国产的定制模块。

春节前的理论攻关,让他们对“小灵通”的无线传输模式和基站架构有了清晰的认识,现在,是时候将这些纸面上的蓝图,变为现实中的实体了。

“王明,你再检查一遍这个高频振荡器的参数,确保它在设计频率上的稳定性。”张教授戴着老花镜,指着一块电路板上的元件,语气严谨而专注。

王明应了一声,立刻拿起万用表,小心翼翼地进行测量。

他的动作熟练而精准,眼神中充满了对技术的敬畏和对成功的渴望。

李刚则在一旁,根据白杨提供的最新资料,对基站天线的增益和方向性进行最后的校准。

白杨虽然没有直接给出成品,但他提供的那些超前的理论框架和关键技术细节,就像一把把金钥匙,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

许多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看似无解的难题,在白杨的指点下,往往能找到意想不到的突破口。

与此同时,“数字信号处理与编码组”的沈桦林,则带着小刘和小赵,一头扎进了计算机房。

他们要将春节前设计的几种语音编码算法,通过程序模拟,进行更深层次的优化和验证。

“小刘,你把这个新的压缩算法参数输入进去,我们看看在不同信噪比下的语音还原度。”沈桦林一边说着,一边在纸上飞快地写着一串串代码。

小赵则负责数据输入和结果分析,他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兴奋地说道:“沈工,这个算法的压缩率比我们预期的还要高,而且语音失真度控制得也很好!”

沈桦林推了推眼镜,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只是第一步,我们还要考虑如何将这些复杂的算法,在有限的硬件资源下实现高效的运算。这才是真正的挑战。”

白杨则像一台高速运转的中央处理器,穿梭于各个实验室和会议室之间。

他没有固定在某个小组,而是随时出现在最需要他的地方。

当某个小组遇到瓶颈时,他总能适时地给出关键性的提示;

当某个环节出现偏差时,他总能一眼指出症结所在。

他就像一个无形的加速器,让整个“灵通计划”项目组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向前推进。

他很少直接动手,但他的存在,却让整个团队的效率提升了数倍。

他会耐心地听取科研人员的汇报,然后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指出问题的核心,并给出几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他的知识储备仿佛无穷无尽,无论是无线电、数字信号处理、微电子还是材料学,他都能信手拈来,给出最前沿的指导。

在白杨的精准指导下,以及研究所高科技实验室的强大支持下,一个个原本被视为世界级难题的技术瓶颈,在短短半个月内被逐一攻克。

研究所的精密加工中心,按照白杨提供的图纸,将各种微型化的电子元件和结构件加工出来。

那些在当时看来精细到不可思议的电路板,在熟练的技术工人手中,被一丝不苟地焊接、组装。

“快看!这是‘小灵通’的射频模块!比火柴盒还小!”

“天呐!这个电池模块,听说能支持通话好几个小时,而且这么薄!”

实验室里不时传来惊叹声。

每一个被成功制造出来的零件,都像一块块拼图,逐渐拼凑出“小灵通”的完整面貌。

科研人员们废寝忘食,白天在实验室里挥洒汗水,晚上则在宿舍里继续讨论、查阅资料。

他们的眼中充满了血丝,但更多的是兴奋和期待。

他们知道,他们正在亲手创造历史。

终于,在春节假期结束后的半个月,也就是1979年的农历正月十八,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悄然来临。

“白所长,成功了!两部‘小灵通’原型机已经组装完毕,可以进行首次通话测试了!”沈桦林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冲进了白杨的办公室。

白杨放下手中的文件,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他起身走到沈桦林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辛苦了,沈工。准备得怎么样?”

“一切就绪!”沈桦林重重地点头,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为了这次历史性的通话,白杨还亲自“手搓”了一个简易的信号发射器。

这个发射器虽然简陋,但却凝聚了白杨对无线通信技术最核心的理解。

它被安置在研究所的顶楼,信号覆盖范围刚好能够笼罩整个研究所大楼及其周边区域。

这正是为了这次内部测试而专门搭建的微型通信网络。

第一次“小灵通”通话实验,被安排在下午三点。

整个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凡是能抽出时间的,都聚集到了两个指定地点:

一个是在研究所宽敞的食堂,另一个则是在白杨的办公室。

食堂里,王明和李刚作为通话的另一方,紧张而又兴奋地站在一部“小灵通”原型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