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变化!(第2页)
几天后,一则重磅消息如同惊雷般在四九城的工业圈炸响。
第一机械工业部正式公布了第一批获得“小灵通”项目生产资质的工厂名单。这份名单,犹如一道圣旨,瞬间改变了无数工厂的命运。
京城无线电元件厂,张德才的办公室里,气氛如同过年一般。
“厂长!厂长!我们厂子在名单上!我们京城无线电元件厂在名单上啊!”年轻的秘书小李气喘吁吁地冲进办公室,涨红着脸,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
手里挥舞着一张报纸,头版头条赫然刊登着那份万众瞩目的名单。
张德才猛地从椅子上弹起来,一把夺过报纸,颤抖着双手,老花镜几乎要从鼻梁上滑落。
他的目光死死地盯着报纸上的黑字,当看到“京城无线电元件厂”这几个字赫然在列时,浑身的血液仿佛瞬间沸腾起来。
“真的……是真的!”张德才的声音带着哭腔,眼眶瞬间湿润。
他不是没见过大世面,也不是第一次争取项目,但这次的意义,远超以往任何一次。
这不仅仅是一个项目,这是厂子的救命稻草,是工人们的希望,更是他张德才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他激动得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活了!我们厂子活了!工人们有盼头了!”
京城无线电元件厂,曾经也是响当当的老牌国营大厂。
想当年,收音机、黑白电视机元件供不应求,厂子里机器轰鸣,工人干劲十足,福利待遇在京城也是数一数二。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萌芽,老旧的技术和设备逐渐跟不上时代。
厂子效益一年不如一年,订单锐减,机器老旧得像一堆废铁,工人上班也提不起精神,整天抱怨工资发不全,奖金更是成了奢望。
张德才作为厂长,这些年愁得头发都白了,每次开会,面对工人们期盼又带着些许怨气的眼神,他都觉得如坐针毡。
他尝试过各种办法,跑市场、找订单、搞技术革新,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没有先进技术,一切都是空谈。
厂子里那几台从**进口的老旧设备,修修补补还能用,但生产出来的东西,质量和效率都无法与新兴工厂相比。
然而,尽管厂子陷入困境,京城无线电元件厂的工人精神面貌却一直保持得不错。
这得益于张德才和厂子领导班子多年来的努力。
他们始终坚持对工人的思想教育,强调“主人翁”精神,鼓励技术骨干钻研业务,哪怕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拖欠过工人的基本生活保障。
厂子里,老师傅们对技术的热爱和传承,年轻人对未来的渴望和韧劲,都像火种一样,在看似黯淡的厂房里,默默地燃烧着。
他们相信,只要国家不放弃,只要他们自己不放弃,总有一天能等到翻身的机会。
如今,这个机会真的来了!
张德才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激动的心情。
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无数的挑战等着他们。
但他有信心,有决心,带领全厂工人,打赢这场翻身仗!
他立刻召集了厂里的所有中层干部和技术骨干,将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达下去。
会议室里,当张德才宣布京城无线电元件厂成功入选“小灵通”项目第一批生产名单时,整个会议室瞬间沸腾了!
掌声、欢呼声、甚至有人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真的吗?厂长,我们真的能生产‘小灵通’了?”技术科的老王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调。
他在这里干了一辈子技术,眼看着厂子一天天衰落,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是真的!千真万确!”张德才用力地点头,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周部长亲自通知的!我们厂子,要生产‘小灵通’的精密电子元件!”
这个消息,对于厂子里的每个人来说,都如同久旱逢甘霖。
副厂长李明,一个四十多岁的精干汉子,平日里总是眉头紧锁,为厂子的财务状况发愁。
此刻,他紧绷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甚至有些手足无措。
他知道,这意味着资金、设备、技术都将源源不断地涌入厂子,那些积压多年的改造计划,终于可以提上日程了!
生产车间主任赵师傅,一个身材魁梧的老工人,平日里总是板着脸,对工人要求严格。
此刻,他眼眶发红,声音哽咽:“好啊!太好了!我这辈子,终于能看到厂子重新活过来了!”
他仿佛已经看到那些老旧的机器被替换,新的生产线在车间里轰鸣,工人们忙碌而充满活力的景象。
财务科长孙会计,一个精打细算的老太太,这些年为了工人的工资和厂子的开支,头发都愁白了。
听到这个消息,她捂着嘴,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她想到了那些被拖欠的奖金,那些因为厂子效益不好而无法改善的生活,如今,一切都将改变!
整个会议室充满了希望和活力,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和憧憬。
他们讨论着未来,憧憬着厂子的新面貌,仿佛已经看到“小灵通”从他们的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走下,走向千家万户。
几天后,周部长那边便开始紧锣密鼓地分配资金,进行工厂的改造和升级。
一笔笔专项资金,如同及时雨般,注入了包括京城无线电元件厂在内的首批入选工厂。
当第一笔改造资金拨付到账时,孙会计看着银行账户上那一大串数字,激动得手都在颤抖。她
立刻组织财务人员,开始核算设备采购、厂房修缮、技术引进等各项开支。
过去,每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现在,终于可以大手大脚地为厂子的未来投资了!
厂子里,变化是肉眼可见的。
首先是厂房的修缮。那些破旧的窗户被更换,漏雨的屋顶被修补,昏暗的车间安装了明亮的灯光。
工人们自发地组织起来,清理厂区内的杂物,粉刷墙壁,整个厂子焕然一新,充满了生机。
接着,一批批崭新的设备开始运抵厂区。
高精度的数控机床、先进的电子元件生产线、自动化的检测设备……
这些在过去只敢想不敢买的“宝贝”,如今真真切切地出现在了他们的面前。
赵师傅带着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拆开设备的包装,眼中充满了敬畏和好奇。
他们围着新设备,仔细研究着说明书,生怕弄坏了这些“金疙瘩”。
技术骨干们更是夜以继日地学习新设备的操作,与前来指导的技术人员交流经验,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最新的技术知识。
管理人员的情绪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李明副厂长不再为财务发愁,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计划的制定和人员调配中。
他每天穿梭于各个车间,与技术人员和工人讨论生产工艺,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达到“小灵通”的生产标准。
他的脸上,不再是过去的愁苦,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充满干劲的自信。
各个科室的负责人也变得忙碌而充满活力。
采购科长忙着联系原材料供应商,确保生产所需物资的及时供应;
人事科长则忙着招聘新的技术人才,为厂子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张德才每天都会巡视厂区,看着机器轰鸣的车间,看着工人们忙碌而充满笑容的脸庞,看着一车车新设备运进厂区,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和自豪。
曾经死气沉沉的京城无线电元件厂,如今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生命。
工人们的抱怨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热烈的讨论声和机器的轰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