旖旎小哥 作品

第2238章 耳听是虚,眼见为实

 厉元朗改变行程计划,没有直接到金德市,而是先去了宏枝县,并非临时起意。  侯小兵一事上,张秋山的出力表现,给厉元朗留下深刻印象。 

 专门抽出时间,和张秋山见了一面。 

 无须说出感谢的话,厉元朗单独召见张秋山,就是一个明显信号。 

 二人坐在别致静怡的雅间内,品尝着新茶。 

 空气中散发的花香以及播放的古筝曲,使得气氛清雅、舒心。 

 张秋山是组织部长,说话内容自然绕不过干部队伍建设问题。 

 厉元朗作为书记,主抓全面工作。 

 其中,关于干部的管理和使用,是他最为关注的焦点。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 

 一座城市的好与坏,和干部的表现密不可分。 

 而一把手的能力水平、工作作风更是重中之重。 

 厉元朗认为,我们的领导干部,尤其身处要位的人,必须约束自身的行为规范。 

 说直白一点,就是私心要少。 

 人都是有私心的,厉元朗也不不例外。 

 但这种私心所占的比重到底有多深,用在什么地方,尤为关键。 

 张秋山赞同厉元朗的想法,同时也提出他的见解。 

 就干部管理方面,他觉得,除了约束领导干部的私心,还应该注重干部的培养和选拔,确保每个岗位上的干部都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他还以宏枝县为例,特别提到孔若启的名字。 

 孔若启自从担任宏枝县委书记以来,大搞阔斧、锐意创新,使得宏枝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他不仅注重经济建设,更关注民生改善,多项利民政策深得民心。 

 宏枝县是个农业县,可农业人口众多,其耕地面积不足以支撑这么多人解决温饱。 

 因而,不少人背井离乡,远赴大城市打工。 

 由于普遍学历不高,又不具备一技之长,只能做一些出力气的工作。 

 孔若启利用一个月时间,实地考察了全县十几个乡镇,三十多个村屯,掌握到第一手资料。 

 回去后,又与搞农业的专家学者研究分析,制定出一套完善且有效的方案。 

 那就是,改变原有种植单一情况。 

 结合实际,以种植鲜花和药材为主。 

 并且专门去外地考察,寻找买家,和几个这方面的卖家达成收购协议。 

 不同于北方,宏枝县属于温带气候,一年四季温暖如春,遇雨成冬。 

 这种气候,种植的鲜花可以保证长期供货。 

 而选择的药材,也考虑到气候因素,主要以天麻、灵芝等。 

 他和县里的同仁研究制定的这一政策,实施第一年,就取得不错效果。 

 与往年相比,人均年收入增长六个百分点。 

 次年,县里又加大养殖业的扶植,还增加旅游业的投入,鼓励农民兴办农家乐等项目。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宏枝县逐渐摆脱了贫困的帽子,成为南州省的一颗新星。 

 孔若启的政绩也因此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成为全省年轻干部的楷模。 

 一年之前,孔若启被提拔为金德市副市长,同时仍旧兼任宏枝县委书记。 

 三十三岁的副厅级,厉元朗在他这个年龄的时候,都没达到的高度,不由得对此人留意。 

 正好车队经过宏枝县境,他叫来龙民,要求车队改变路线,就近开往宏枝县。 

 还做出严格要求,随行人员的手机全部关掉,绝不允许任何人通风报信。 

 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厉元朗就是想要看到一个真实的宏枝县,以此检验这位孔副市潞州理下,老百姓的生活状态。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设身处地见到,一切都是虚无缥缈。 

 没有提前打招呼,况且厉元朗是轻车简从。 

 三辆车的车队,并不显眼。 

 而且,进入宏枝县城,厉元朗便要求车队停在一处停车场内,带上龙民、余天宝等五个人,当然还包括李浩然。 

 一起步行,在县城的大街上边走边看。  四名便衣,则远远跟在他们身后,时刻保持警惕,保护厉元朗等人的安全。 

 宏枝县街道干净、整洁,两旁店铺林立,生意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