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间人雄 作品

第545章 烽烟燃尽,怡和洋行的哀歌

“龙岩证券手中持有35%的港灯股票?”

 

怡和大厦,钮壁坚从华人董事口中,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雷霆震怒。

 

在港岛,怡和就是最大的地主。

 

这一点毫无疑问。

 

以鸦片起家,而后开始投身于实业。

 

向铁路、船坞、矿务、银行等业务进行转向。

 

只不过这个发展,截止在了四十年代末。

 

来到港岛之后,却仍然是龙头位置,吃下了港岛大部分的核心地皮。

 

而后便开始以港岛为核心,逐步向亚洲扩张。

 

业务涉及范围很广,从金融保险、零售百货、建筑工程、机械制造、汽车贸易、再到房地产。

 

不少怡和出身的华人买办,也受封为英国爵士。

 

可以说,那段时间的怡和洋行,无论在港岛政坛还是商界,都是叱咤风云,不可一世。

 

置地跟九龙仓两家公司,在当时就是港岛最大的地产公司。

 

而这两家公司,全都属于怡和旗下。

 

怡和在港岛如此家大业大,免不了和当地崛起的财团发生冲突。

 

七十年代,怡和在港岛疯狂敛财,再把财富转移到亚洲各个国家去投资。

 

而正是这样大规模的资金调动,被华人财团抓住了机会。

 

也就有了七十年代末的那场“九龙仓之战”。

 

怡和痛失九龙仓之后,为了不至于重蹈覆辙。

 

随即改变策略,将置地控股变为其核心,全系彻底重组。

 

步入八十年代,港岛的经济实力快速增长。

 

邵维鼎的各项资产在快速膨胀,屈臣氏市值突破两百亿。

 

作为港岛最大的地主怡和洋行,自然也不可能例外。

 

狠狠地吃到了这一波市场红利。

 

其名下业务,包括置地、港岛空运货站、怡中机场服务、香港货柜码头、牛奶公司、惠康超市、文华东方酒店、怡富证券、怡和太平洋、怡和汽车、怡和保险等各项产业。

 

这些资产,全都来了一个大爆发。

 

可以说,1980和1981年,是怡和的黄金之年。

 

同时,它们重组计划的反应良好,怡和系上市公司股价创历史新高。

 

再加上卖了九龙仓,吃下了佳宁集团小半产业。(佳宁集团的地产开发项目多是和置地合作,佳宁集团被邵维鼎做空搞垮之后,事实上被邵维鼎和怡和共分)

 

怡和洋行手上现金流充沛。怡和洋行的实力大肆膨胀。

 

先后用巨资拿下了美心食品集团、扩充了货柜码头业务、酒店业务。

 

而后又接连在东南亚进行业务投资。

 

去年更是豪气干云,以四十七亿五千万的天价,投得中环地王,也就是准备建立的联合交易广场。

 

一连串的投资行动,使得怡和洋行现金资源开始捉襟见肘了起来。

 

本来以怡和洋行如此庞大的资产和市场信誉,大举负债根本就不存在问题。

 

只要地产市场仍然保持上涨,港岛的经济前景争气。

 

坐拥港岛地王,在港鹰政府的庇护下根本就不愁没钱可赚。

 

可是1982年,对于怡和洋行来说,似乎是开年不利。

 

先是国籍法的颁布,港岛开始了小规模的移民。

 

而后又是马岛战争,英国竟然在马岛吃瘪。

 

让港岛很多人对于英国能否保住这块殖民地,都产生了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