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60一 作品
第1579章 可控核聚变技术突破,谁能抢占商业化第一站?
一、国产化突破引爆资本链式反应
2025年6月18日,中科院等离子体所"夸父"项目实现低杂波系统100%国产化,标志着中国突破核聚变核心部件"卡脖子"封锁。几乎同一时间:
上海超导科创板ipo火速受理(拟募资12亿),其千米级高温超导带材已应用于全球首个全超导装置"洪荒70";
中油资本向昆仑资本增资6.55亿,剑指聚变新能等头部项目;
合肥产投+蔚来+中科院组建的聚变新能注册资本达145亿,创行业之最。
资本洪流正沿着"材料-装置-发电"产业链疯狂渗透,一场能源革命的军备竞赛已打响。
二、三类玩家的差异化布局逻辑
(1)国家队:战略卡位型投资
中石油通过昆仑资本控股聚变新能,本质是传统能源巨头的生死自救——聚变商业化将颠覆石油价值体系;
合肥国资押注Best装置,目标2030年全球首个聚变发电演示,争夺"人类首度点亮聚变之灯"的历史标签。
(2)科研产业化平台:技术转化加速器
聚变新能独创"铁三角"模式:
中科院提供eAst装置积累的专利库(超导磁体、等离子体控制等);
皖能股份搭建电网接入场景;
蔚来输出工业级工程管理能力。
这种组合使Best装置建设周期压缩至3年(国际同类需8年以上)。
(3)市场化企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
上海超导的财务数据揭示行业爆发前兆:
2024年营收2.4亿(同比增188%),净利7200万(首度扭亏);
客户名单暗藏玄机:美国Cfs、中科院、星环聚能等头部机构占订单量70%,验证超导带材已成聚变"刚需"。
三、商业化进程的三大博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