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章 蠢蠢欲动(第2页)

 四周散布着数条小船,船上精壮又五官深邃的汉子们,像雕塑一般,一动也不动,唯有眼睛一直盯在老者身上。

 垂钓半晌,无一条鱼上钩。

 老者叹气。

 离他最近的一名汉子眼神微动,要不派人潜入水下,偷偷给家主的鱼钩上挂几条鱼?

 “竹竿袅袅波无际,不知何者吞吾钩?”老者摇头晃脑一番。

 水面晃动。

 老者大喜,拽线,甩杆。

 喜得水草一团。

 老者的表情僵在脸上,气呼呼地扔下鱼竿,招招手,就立即有人驾驶着小舟过来,接老者回岸边。

 岸边早有下人们等着,只待老者上岸,就为老者洗漱,焚香更衣。

 只须臾间,老者摇身一变,从钓鱼翁变成大权在握的燕家家主。

 “祖父,又去喂鱼了?”

 燕家家主刚回府,就听见自己家的麒麟儿,噎死人不偿命的问话。

 “大郎,我是去钓鱼的。”

 “鱼呢?”

 “愿者上钩。今儿个,它们心情不美丽,不愿意上钩。”

 燕大郎耸耸肩:“您是祖父,您说了算。”

 自家孩子,就算最嘴毒,又能怎么办?还能不要他吗?

 燕家家主不愿意在这个问题上过多纠缠:“李明德他们走了?”

 燕大郎扶着祖父的胳膊:“走了。帮他们寻了一艘海船,从津港出发,估摸着,现在已经踏上高丽的地界。”

 两人一边往回走,一边聊这段日子发生的事。

 “高丽那头不大太平,王建已经老了,他二十几个儿子都在争权,乱的很。”

 王建有29位妃子,共生了25位王子,基本上个个都和贵族联姻。

 对此,燕家家主点点头,没多点评。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华夏历史悠远,只要翻翻史书,全都能找到前车之鉴。

 “让人注意点海上,如果李明德在海上遇到危险,务必及时救援。”

 毕竟,李明德是云国公的义子,若是死在冀州,太引人注目。

 燕家最不想要的的,就是引人注目。

 “我已派人守在津港。”燕大郎扶祖父坐下。

 钓鱼时,祖父精神奕奕,一谈到正事,他就胳膊疼腿疼,哪哪都疼。

 燕大郎无奈,自己家的老人,除了宠着,还能咋办?

 燕大郎又叫人去取信:“高家,韩家都写信过来问询,雍州谢家的事,咱们管不管?”

 燕大郎三叔家的第五子,娶的正是谢家女,当时是鞑子给做的媒。

 幽云十六州落入鞑子之手后,大部分百姓过得苦不堪言,被鞑子当做两脚羊。

 但总有一部分人,可以混得风生水起。

 谢家,高家,燕家,韩家就是混得风生水起那一波。

 谢家的作风,纵使燕大郎远在蓟州,也有所耳闻。

 燕家家主扯扯嘴角,眼神冰冷又无情:“谢家死到临头犹不知,我们何必蹚浑水?不去为难谢家女,已是我们仁义。”

 燕大郎也是这么想的。

 韩家,高家只看到云国公宽宏,便也想和谢家一般。殊不知,云国公的视线已经落到高丽,在对高丽动手之前,自然要把家里的篱笆扎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