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鼓相当 作品

第557章 敦煌张氏(第2页)

 马腾见到张既赞同杨阜的提议,不但凉州的文臣方面没有任何的反对意见,连以赵奢为首的武将集团,同样没有反对意见。

 马腾暗中吁了口气,立刻拍板确定道:“既然大家没有异议,一年后的四月初一,就是将治所迁至姑臧县之日。”

 …………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十四。

 武威郡,姑臧县。

 镇守此处的李牧已经得到消息,一年后,将凉州的刺史府由汉阳郡的陇县,迁至武威郡的姑臧县。

 这一年的时间,他要负责将武威郡不服的势力,全部拔除。

 此时的武威郡太守为陈留人邯郸商,郡丞为凉州敦煌郡人张猛。

 因为汉王朝在前些年早已经失去了对凉州的统治,凉州这几十年来,一直奉行“凉州事,凉人治”的政策,朝廷任命的武威郡太守有名无实,掌握实权的反而是郡丞张猛为首的凉州本地人。

 张猛,表字叔威,乃凉州三明之一,太常张奂的第三子。

 名将张奂任职武威太守时,他的妻子正好怀孕。

 有一日,张奂的妻子梦到自家的丈夫正在处理公文,她自己偷偷带着张奂的印绶,登上高高的城楼,向天而歌。

 其妻醒来后向张奂言明梦中秘事,张奂不解,正好府上有一高僧前来做客。

 对方擅长解梦,听说此事后,对张奂道:“您的夫人所怀的乃是男婴,将来不但会在武威做官,而且官位与大人您现在相同,将来也会死于此处。”

 男婴出生后,因为张奂的长子张芝,次子张昶都酷爱书法,并没有继承自己名将世家的衣

钵。

 张奂希望自己的这位幼子,继承自己的衣钵,成为天下名将,故取名为猛。

 又因为是第三子,且张猛的未来都与武威有关,故表字取为叔威。

 张奂的长子张芝,乃是大名鼎鼎的“草书之祖”,与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并称“书中四贤”。

 张芝虽然出身名门,但是见到东汉的朝廷混乱不堪,于是拒绝朝廷的征召,潜心研习书法。

 创立了草书的新写法,在当时影响很大。

 张芝的草书影响了整个华夏的书法发展,为当时的书坛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生机。

 “书圣”王羲之就师承张芝,对张芝的书法推崇备至,认为自己在草书方面的造诣远远不如张芝。

 张奂的次子张昶同样是书法大家,在书法一道上,有“亚圣”的称誉。

 狂草大师,有“草圣”之称的怀素,也自认为他的草书学自张芝与张昶兄弟。

 这对于以军功名扬天下的张奂来说,既是幸事,亦是不幸。

 幸在于,他的两个好儿子,都为华夏的书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幸在于,他们敦煌张家,以军功起家,到了他儿子这一代,颇有后继无人的感觉。

 所以,张奂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幼子张猛,将他们名将世家的衣钵传承下去。

 而他的幼子张猛,同样不是省油的灯。

 自担任武威郡丞以来,一直与太守邯郸商不和,经常互相辱骂,又因为政见不合而屡次互相责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