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粮价,暴涨50倍!(第2页)

 昨夜,他看着训练营4万大军,听着翰林院的学士、博士们讲英雄故事,背诵《论语》和《孙子兵法》,突然就感觉心安了。 

 华夏基因,即使是不学诗文的大头兵,也是有的。 

 文化力量,确实可以战胜胆怯、战胜迷茫。 

 几个日夜的连轴奔波,崇祯也终于可以歇口气了。 

 崇祯刚刚下床,李邦华就领着左都御史施邦曜、大理寺正卿凌义渠、刑部右侍郎孟兆祥,把连夜印制的大明日报,送到兵部训练营。 

 “凌正卿,您老,还是回去休息吧,以后别熬夜了。” 

 崇祯看着满头白发的凌义渠,有点于心不忍。 

 “陛下,你别看臣一把老骨头,臣一天可睡不了几个时辰,兴奋着呢。” 

 “臣还是觉得,跟施御史、孟侍郎他们在一起,心里要踏实些。” 

 崇祯轻轻一笑,只得随他去了。 

 崇祯看着报纸,施邦曜则抬头汇报。 

 “陛下,昨夜的大明日报,共分五大板块。” 

 “第一板块,是陛下制作的银币宣传信息。” 

 “第二板块,是大明将士打退流贼的功绩榜单。” 

 “第三板块,是按价回收黄铜、红铜及铜制器具的命令。” 

 “第四板块,是衙吏招录的政策和要求。” 

 “第五板块,是陛下公开奖赏将士们的公告。” 

 崇祯点点头,“今天的,就这样吧。” 

 “以后的报纸,先给朕看,朕审完再印。印完连夜粘贴,让京师百姓,一睡醒就能看到。” 

 “臣遵旨!”施邦曜急忙点头。 

 “陛下,方尚书,在门外求见。”王承恩进来禀报。 

 “宣方尚书。” 

 “陛下,银币已经连夜制好。” 

 方岳贡亲自捧着一盘子银币,在清晨的阳光下,闪着银光。 

 这光彩,比银子亮多了。 

 宝泉局出来的,果然都是精品。 

 崇祯拿起来,两个手指捏住,使劲一吹,凑近耳朵。 

 银币震动,发出一串悦耳的声响。 

 崇祯很满意,递给方岳贡,“大家都吹一吹,这声响,可鉴别银币真伪。” 

 施邦曜、李邦华、王承恩、高文采都很好奇,纷纷拿起来吹银币、听声响。既惊奇、又好玩,就像一伙古董贩子。 

 崇祯笑笑:“李邦华。” 

 “臣在。” 

 “队伍都集合完了吗?功臣都就位了吗?” 

 李邦华笑道:“陛下,赏银都准备好了,将士们可都盼着陛下呢。” 

 “好......发赏......” 

 当天上午,四万大军,整齐列阵。 

 崇祯先给遇难将士家属鞠躬,给他们发抚恤银,让他们把遇难将士骨灰带回,安葬。 

 随后,李邦华宣读战功,崇祯又发表了一番激情洋溢的讲话。 

 讲话完毕,依次给贺珍、姜应魁、杨二哥、徐文朴、戚元功、戚元辅、戚元弼三兄弟……以及所有有功将士发赏银。 

 戚家军果然不一般,所有将士,都领一样的饷银,没有人觉得吃亏,也没有人觉得不公,他们收到了最多的呐喊和掌声。 

 最后,就是发银币,100明功劳最多的将士,每人领到一块刻着龙纹的银币,把四万将士羡慕得眼睛快掉下来了。 

 最神奇的是,崇祯还亲自示范吹币听声的绝技。 

 兵部训练营,顿时响起悦耳动听的声响。 

 其实,有声音的秘诀,就藏在那1%的大锡中。 

 发完赏银,崇祯正要宣布轮换四万大军开练,李若琏风风火火赶过来。 

 一脸激动道:“禀报陛下,大事不好!京师粮价,一夜暴涨50倍!” 

 闻听此言,李邦华、施邦曜、凌义渠、孟兆祥、李明睿……一帮重臣都惊呆了, 

 崇祯却似乎早有预料,邪魅一笑:“走,去大玉川粮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