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清官和能臣

 “嗙、嗙、嗙……”

 惨叫声消失,只有特殊音节有节奏的响着,三个知县显然气绝人亡,但行刑宦官尽职尽责,还在一丝不苟地行刑。

 雪更大了。

 小雪花不知何时变成了鹅毛大雪,连官员们的乌纱帽翅儿,都染成了白色。

 此情此景,大过年的,真是……艹了。

 ——群臣心声。

 “嗙、嗙、嗙……!”

 一刻钟后,廷杖终于结束,群臣长长舒了口气。

 大雪还在下,很快将三人‘掩埋’小半,醒目的猩红,变为暗红,血腥的场面敛去。

 朱棣兴趣缺缺,抬手挥了挥。

 “拖下去。”小林子尖声吩咐。

 行刑宦官行礼应是,抬死狗似的将三人抬出众人视野。

 唇亡齿寒,群臣脸色难看,心中既怒且惧。

 朱棣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懒懒的说:“纵容贼寇祸害百姓,其心可诛,众卿以为然否?”

 静了片刻,群臣先后拱手回道:“皇上圣明!”

 “嗯。”朱棣扫了一侧站立着的官员,“此次查案由东厂主办,你们监督、协同调查,都说说成果。”

 大理寺、都察院、翰林院……朱棣看到谁,谁立刻低头,不知是被刚才的一幕吓着了,还是不怕得罪人,不敢打头阵,亦或说,两者都有。

 朱棣视线最终停留在于谦身上,“可有进展?”

 “有。”于谦嗓音清朗,穿透风雪,直入人心。

 有人腿肚子颤得更厉害了。

 朱棣脸色略微温和:“说。”

 “据查,福.建走私瓷器,大多出自江.西新淦,源头是一个叫金元宝的人。”

 “这名字…真讨喜。”朱棣点头,“继续。”

 “金元宝烧制大量瓷器,在福.建各地都有销售,其中过半都流入了建安县。”于谦继续道,“建.安最大的买家,是一个叫杨大海的人。”

 “金元宝,杨大海,大海上捞金元宝……”朱棣戏谑,“有点儿意思。”

 待朱棣说完俏皮话,于谦接着说道:

 “金元宝烧制的瓷器,大半都卖给了杨大海,杨大海低价出售,甚至都不赚钱,微臣查过,这些瓷器的购买者,皆是老弱妇幼,”

 顿了一下,“微臣大感疑惑,继续暗中调查,发现这老幼把瓷器买回去后,很快就会遇到贼寇劫掠,但贼寇‘心肠很好’,并不为难这些老幼,反而会留下一笔钱;

 后经查实,这些贼寇劫掠的都是自己的家,而抢来的瓷器尽数流往海外,七成销往日本,三成销往朝.鲜,

 微臣向林公公要了几个东厂番役,抓住了个落单的贼寇;

 经过审问得知,卖瓷器赚来的钱,他们老大也只分到三成,七成利润都要交出去。”

 “交哪去?”

 “一个姓杨的老板。”于谦缓了口气,“据那贼寇交代,那位杨老板在京城有人。”

 “谁?”

 “内阁大学士!”

 “内阁的?”朱棣扫了眼好大儿,又看向群臣,“那个……内阁姓杨的出来一下。”

 少顷,杨士奇,杨荣出班,接着走向御前。

 “微臣参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嗯。”朱棣点点头,却不提平身的事儿,转而看向于谦,“说完啦?”

 “还没。”于谦耿直道。

 “那你继续。”

 “微臣将目标锁定在杨大海身上,果不其然,他就那个杨老板,据他交代,卖给他瓷器的金元宝也有人,也是内阁大学士。”

 “内阁真有出息。”朱棣赞道,“不愧是内阁,那个……内阁姓金的出来一下。”

 金幼孜来到御前,下拜行礼。

 朱棣好似没听到,朝于谦道,“还有吗?”

 “宫里的,微臣只查到这么多。”于谦拱手道,“还有就是真贼寇,以及真倭寇了,臣已整理成册。”

 于谦从袖中取出奏疏,双手奉上,小林子上前接过,转呈给朱棣。

 “嗯,做的很好。”朱棣大致看了一下,收起奏疏,这才看向三人,“杨卿可认识杨大海?”

 杨士奇抬头拱手,“臣不认识。”

 “这位杨卿呢?”朱棣问向杨荣。

 杨荣脸色煞白,“皇上,臣冤枉……”

 “别急着喊冤,先说事儿。”

 “是,”杨荣咽了咽唾沫,艰涩道,“杨大海是微臣的堂侄,也的确经营着瓷器生意,至于他参与没参与走私,微臣……是真不知道啊!”

 朱棣笑了笑,“杨卿起身回去吧。”

 “谢皇上。”杨荣大喜,连忙扣了个响头。

 刚欲起身,朱棣却道,“朕说的是另一位杨卿。”

 “谢皇上。”杨士奇磕了个头,同情地看了杨荣一眼,转身回班。

 朱棣没再理会杨荣,转而看向金幼孜,“金卿可认识金元宝?”

 “回皇上,臣的堂弟。”金幼孜回道,相比杨荣,他镇定多了。

 毕竟在大明卖瓷器又不犯律法!

 朱棣点点头,便没了下文,把二人晾在那儿,“于谦你先回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