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江南风情(第2页)

 “不打,嫌累。”朱见深拒绝的干脆,还说着歪理,“我身体就这样了,还锻炼个什么劲儿,怎么舒服怎么来。”

 “嘿~皮痒了是吧?”

 “……你能不能温柔点?”朱见深无奈,“你现在对我野蛮,等我哪天死了,你就不内疚?”

 李青:“……”

 “行吧,不管你了。”李青起身提上鞋子,径直往外走。

 朱见深忙道:“去对面打包一些酒菜过来,再来只烤鸭。”

 “还没起床就想喝酒,嫌命长?”

 “那带些小笼包,我吃羊肉馅儿的。”朱见深说。

 李青冷笑:“我真是给你脸了是吧?”

 “捎带手的事儿,你就不能大气一点儿吗?”

 “大气不了一点儿。”李青沉着脸说,“赶紧起来,别瘫在床上了,出去走走。”

 “我不想起。”

 “你再想想。”

 “……服了你了。”朱见深郁闷地爬起来,提上鞋子,“去哪儿?”

 “随便走走,清早又不算太热,适当活动一下很有必要。”李青道,“苏杭的好,并非只有那几处名气大的地方,逛逛闹市什么的,也别有一番滋味儿。”

 “也是。”朱见深伸了个懒腰,走向一旁洗漱。

 …

 小笼包,小面,小凉菜……两人大饱口福。

 这边的饮食跟京师有很大不同,大早上就吃荤菜,不过,做法很清淡,倒也不油腻。

 当然,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富有。

 江南本就是富庶之地,开海通商,更是占了大便宜,仅是丝绸这一项,就带动了太多人就业。

 从种桑养蚕,到抽丝纺织,数十道工序,形成的产业链无比成熟,到处可见与丝绸相关的产业。

 不然,朝廷也不会把织造局放在江南了。

 尤其是海商下放民间后,江南百姓获益甚大。

 两人在繁华大街逛着,一路走,一路看,朱见深眸光欣然,叹道:

 “若是天下百姓,都如这里一样,各省、州、府、县,都这般富庶,那该多好。”

 李青笑笑,道:“五个指头伸出来还不一样长呢,做人不能太贪心,如此这般,已经很不错了。”

 “嗯……是啊!大明如今人口太过庞大,能人人吃得上饱饭,就已难能可贵,我是太贪心了。”朱见深轻轻点头,“历朝历代哪有这么多人口,唯我大明……太宗英明啊!”

 “太宗是英明,不过,三宝也居功至伟好不好?”李青道:“永乐豆、宣德薯可都是三宝带回来的,就连吃火锅用的辣子都是三宝从海外引进的,你不能把功劳全安在你祖宗头上。”

 “我当然知道这些,三宝太监的事迹谁不知道,那些个奴婢,可都把他当榜样呢。”朱见深含笑点头,“就连汪直,也是如此。”

 说到这儿,他沉默下来。

 李青也没了谈天的兴致。

 两人一个想起了汪直,一个想起了三宝。

 逛了数条街,目之所及,皆是富足景象,两人心中愉悦,欢喜。

 接着,二人又去了茶馆听书。

 眼下的大明,各种小说层出不穷,俨然成为了继青楼、戏院之后,第三大娱乐产业。

 食物的满足,文化的积累,以及强盛的国力,让百姓在温饱之余,也逐渐开始往精神享受上靠拢。

 茶馆人满为患,听书的不少都是平头百姓,工商业的发达,使得他们也有了享受生活的资本。

 李青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不过喜悦之余,也在为未来担忧。

 在这个时代,王朝发展到这种程度已是极限,再想好,几乎不可能,除非……科技大爆发。

 但这个……李青无能为力。

 莫说是他,就是把后世最顶级的科学家弄过来,也一样束手无策。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没有丁点儿科技基础的情况下,谁过来也只能干瞪眼。

 唯一的可能,就是往工业化发展,提升生产力,降低商品成本,从而赚取全世界的钱。

 可问题是……工业化和资本挂钩,资本又和官绅挂钩,官绅太强便会倒逼皇权,这其中的度,若拿捏不好,可能会适得其反。

 李青不得不谨慎。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这是最好,也是最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了。

 一圈下来,已临近晌午,两人又回到了酒肆。

 唐广德依旧热情,立即让伙计送上丰盛酒菜,并叫来儿子作陪。

 再见唐寅,李青没了昨日的激动。

 昨日之所以激动,是因为儿时影视剧中的风流大才子,突然出现在眼前,造成的视觉冲击力。

 冷静下来后,他便也不激动了。

 不过,或许是有那层滤镜的缘故,李青对唐寅的感观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