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赌徒严嵩(第2页)

 严嵩患得患失。

 这段时间,他属实风光了一把,不过,处境却不太好。

 翰林们都还在观望,有意无意地与他疏远。

 无他,都是熟读经史子集的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谁都明白。

 且严嵩做的事乃自绝于文官,虽讨好了皇帝,却得罪了诸多大佬,未来能不能混下去还不一定呢。

 皇帝到现在还没个反应,不过,大佬们的暗示却己到来。

 翰林院作为储才之地,文官集团哪能没有涉足,虽不至于如言官那般几乎完全掌控,却也渗透严重。

 不少老翰林都接到了暗示,仗着自己资历老,搞圈子孤立严嵩。

 对此,严嵩并不觉得意外。

 他在赌。

 赌皇帝不会让他白白付出!

 不过,看这情况,他好像赌输了。

 严嵩气馁。

 他祖上出过大官,然,早早家道中落,虽没沦落到贫农,却也没好哪儿去,生活清苦。

 他自幼苦读,少时就立志再现祖上辉煌,光耀门楣,封妻荫子,青史留名……他心气很高。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家人的鼎力支持下,他很争气的中秀才,中举人,中进士,以二甲第二,全国第五的成绩进翰林院,授庶吉士……

 严嵩本以为自此便可一飞冲天,然,进了翰林院他才知道自己天真了。

 且不说官场浑浊,他引以为傲的功名,在翰林院却如大白菜一般廉价。

 虽说抬头状元、低头榜眼有些夸张,但二甲第二的成绩只能说……也就还好。

 基于此,在第一次面圣的时候,他才特立独行,想以此吸引眼球,奈何……搞砸了。

 这一次,冒着自绝于未来同僚的风险再次露了把脸,实际上,他依旧在赌。

 然,仍没有得到丝毫回馈。

 他备受打击。

 严嵩颓然的想着:再尝试着熬几年吧,若能外放个知县什么的最好,若不能……便回家乡算了,读书作画,抒情山水未尝不好。

 “严嵩,严嵩,哪个是严嵩啊……”

 严嵩怔了下,抬起头,却见远处一太监在嚷嚷,后面还跟着两个小跟班,此外,还有几个庶吉士同僚。

 瞬间,严嵩所有的负面情绪如潮水般退却,他忙合上书,整了整衣袍迎上前去……

 “学生严嵩,不知公公有何贵干?”严嵩心肝砰砰跳。

 下一刻,太监给了他一个梦寐以求的答案:

 “皇上要见你,走吧,跟咱家进宫。”

 严嵩激动,狂喜……

 ~

 乾清宫正殿。

 弘治在首位上抿着茶,一旁,李青也不吭气,就一遍遍地擦拭银针。

 见状,几人不敢言辞激烈,怕太上皇本就不好的龙体再添负担。

 一个个说话婉和。

 朱佑樘听了他们来的目的,轻笑道:“几位爱卿的顾虑不无道理,不过,却也有些夸大了募兵制的弊端,诚然,论忠诚度募兵制稍稍逊色一些,可远没那般严重。”

 缓缓放下茶杯,朱佑樘沉吟道:“把晚唐藩镇割据归咎于募兵制度,实在是过于偏颇了;

 府兵制有府兵制的好处,募兵制有募兵制的好处,军队战力下滑……唉,是朕之过啊!”

 几人忙站起身,拱手道:“太上皇莫如此说,这与您没有关系。”

 “呵呵……坐,坐。”朱佑樘抬手向下,待几人坐下,继续道,“募兵制只是尝试,府兵制也未废除,且府兵制仍是主导,几位先生何须这般如临大敌呢?”

 朱佑樘温和笑笑,道:“唐太宗文武双全,打造了一个盛世大唐,将国力推到鼎盛,高宗亦是功绩不凡,然,在朕看来,高宗之所以大有作为,更多还是靠太宗打下的夯实基础,到了武曌时期……国力就开始下滑了,然,即便这般,玄宗前期仍在其基础上开创了开元盛世;

 朕以为这一切皆因唐太宗而起,几位先生以为呢?”

 “太上皇英明。”几人拱手。

 历代王朝,汉唐最为出类拔萃,汉唐两位太宗更是被历代帝王极致推崇。

 在这时代人的观念中,不仅唐代的唐高祖比不上唐太宗,就连汉代汉太祖,汉武帝,口碑上也不如汉文帝。

 当然了,开国之君对开国之君还是惺惺相惜。

 不过,即便是开国之君,对汉唐两位太宗也是不遗余力的赞扬。

 继之二代

之后,更是狂热推崇。

 甚至于恨不得把一个朝代的所有功绩,都推到二人身上。

 朱佑樘轻笑道:“汉唐两位太宗为国家打下了夯实基础,然,我大明太祖、太宗、仁宗、宣宗……继之吾儿,国力仍持续向上,基础之坚实,汉唐亦远不及矣,难道就因为一个募兵制就国将不国了?”

 “呵呵……不会的,万万不会!”朱佑樘道,“没那么脆弱的,真就是推翻府兵,全面募兵,亦不会,不说这个,又有哪个王朝因为一个两个昏庸之君就灭亡的?

 王朝兴衰,无不因为礼乐崩坏,民不聊生,若皇帝的一个决定,一个念头就能致使王朝覆灭,那没有一个王朝可传至三代。”

 朱佑樘笑笑:“所以啊,别这么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