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下西洋是印钞

 “江浙一带贪腐猖獗,朕已经着手派人去处理,年末就应该有结果了。” 

 杨廷和试探性地问道:“汪鋐乎?” 

 “然” 

 “那明年就能放开海禁了!”毛纪笑道。 

 朱厚熜转身走上石桥,看着潭中来来往往的胖锦鲤。 

 他缓缓摇了摇头。 

 “重要的不是现象,而是原因”他感慨一句。 

 桥下几人一头雾水,陛下不是一直都是改革的先锋。 

 怎么到了现在反而“止步不前”呢。 

 王阳明倒是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朱厚熜问道,“杨阁老以为,郑和下西洋是赚钱还是亏钱?” 

 杨廷和瞳孔猛地一缩,下意识地就要劝谏。 

 在此时大明文人的内部,对下西洋的评价一直是劳民伤财之举。 

 但是真正头脑清醒,见识广博的文人,其实都知道下西洋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郑和率领二百多艘船只,两万多人去西洋各国用瓷器和丝绸交换象牙黄金白银。 

 杨廷和曾经执掌过一段时间的户部,自然悄悄翻阅过一些隐秘的文献去寻找创收的办法。 

 郑和七次下西洋获黄金七十二万七千余两,白银一千二百七十六万余两。 

 即便大明强盛之时,每年最高的税收也不过两百万两白银上下。 

 杨廷和当时计算出这个数字,内心是多么地纠结与煎熬。 

 郑和每下一次西洋,就等同于当年的财政翻一番。 

 大环境都在抵触下西洋,他也只能放弃这诱人的想法。 

 “为什么太宗能五次亲征蒙古、修复京杭运河、编撰永乐大典,攻占交趾、迁都北京……” 

 朱厚熜问道,“这一桩桩一件件巨额的花费从哪里来?” 

 他嗤笑了一声,“不都是下西洋吗!” 

 “中原物资丰盈对外邦需求甚少,而海外诸国却异常渴求我大明物产,下西洋不是去宣扬国威,那一艘艘的宝船载的都是白银啊” 

 王阳明深以为然,下西洋可以看成另类的铸币过程,大海上飘着的不是宝船而是一台台印钞机! 

 “陛下,三思而行!”杨廷河带头跪下。 

 朱厚熜人自顾自地说,“有了钱三宫就能修,有了钱百姓的生活就会富足,有了钱挣就能再编永乐大典。” 

 他看向下方几人,“诸君想青史留名否?机会就在眼前。” 

 王琼呼吸变得有些急促,杨廷和也悄悄攥紧了袖中的拳头。 

 对一个文人而言,这诱惑不可谓不大。 

 “哈哈哈”朱厚熜大笑几声,“诸位爱卿且放宽心,朕眼下还没有下西洋的想法。” 

 王琼这一口气梗在脖子咽不下也吐不出,一张老脸硬是憋得通红。 

 “只是想借下西洋来说明,要想开海禁,必须让大明天宝全面流行!” 

 他手拍着玉石栏杆,目光深邃看向远方。 

 大洋彼岸的葡萄牙,西班牙,英国鼓励冒险家们去征服海洋寻找财富,历史上,大明也在同时代隆庆开关解除海禁。 

 但为什么前者开启了大航海,后者却只是延续了一段时间的辉煌。 

 人类想征服海洋,海洋却带来了永远的噩梦——货币! 

 “在海洋开展贸易无异于铸造货币,那谁掌握了贸易的主导权,谁就形同于掌握了铸币权!”朱厚熜一拍栏杆断然道。 

 杨廷和脑子转得飞快,喃喃自语道:“如果人人都能参加航海,不就是人人都能发行货币!” 

 费宏哑然一叹,“货币垄断才是海禁的根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