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浑仪(第2页)

 浑天黄道仪,分三层共有七孔之多,可以兼顾黄道与赤道的观测,并且还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它可以观测天道运行的部分轨迹,与《推背图》合用,甚至能预测一个区域未来10年乃至百年的变化。 

 准确地说,浑天黄道仪,是一件气运重器! 

 可惜,开元一场大火,毁掉了一切盛唐的迹象。 

 即使是他们这一脉,也只残留了半件观测黄道的部分。 

 杨青山来不及追忆过往的辉煌,他渴望的眼神一寸寸地扫过眼前的这尊浑仪。 

 历代天文大家逐次演变,北宋沈括取消了李淳风增添的白道环,几百年后的元代郭守敬更是大胆革新,重新设计出了“简仪”。 

 郭守敬突破了过往的束缚,在赤道环内安装了四根滚柱,让天文观测的准确度进一步提升,元代的那件浑仪,现在就藏在奉天的皇宫中。 

 不过,这些和眼前的浑仪相比,单从观测准确度的角度来说,都显得有些单薄。 

 这是一件,在铁与青铜的时代,几乎不可能锻造成功的设备。 

 可惜,总有些人能借助超乎时代之外的力量去完成这样的奇迹。 

 朱厚熜发现,万物皆有气运之相,它可以借助气运的变化预测事物的发展好坏。 

 对于浑仪来说,准确地观测天象就是“吉”。 

 在一次一次调试,一次一次眺望未来的路径之后,联合楚言的技术一件观测天文的神器诞生了。 

 “杨爱聊,你即为钦天监,不妨为众人讲解一番,这件设备。” 

 “是” 

 杨青山长身而起,蜀锦织就的新官服,与黄花梨地板摩擦带起一股独特的粘滞感。 

 他试探性地将手搭在了浑仪外环上,然后手掌发力向前一推。 

 外环带东西内环,大圈牵引小圈。 

 浑天仪缓慢而有力地转动起来了。 

 “啊?” 

 “这些光点是什么?” 

 费宏忍不住问道。 

 饶是他从政几十年,见多识广,也被这一幕吓了一跳。 

 浑天仪的每一个圆环上,都布满了孔洞,以前是光线从这里照射进来,现在则是光线从里面射出来的通道。 

 透过孔洞,一束束光从孔洞中射出,并且以一种奇妙的轨迹在空中投射出了大大小小的球状光斑。 

 “果然,又是一件气运之器吗!”虽然是发问,但杨青山早已笃定无疑,朱厚熜命人搬来的这件浑仪,就是一件货真价实的气运重器。 

 这群星相映的景象,与他们门派传承中所说分毫不差。 

 朱厚熜也伸手,将一个象征金心的光斑抓在手中。 

 他的心中也多出了一股欣喜之意。 

 没错,这也是超凡曾经停留过的遗迹。 

 普通的科技,做不到这样的效果,但是与气运勾连之后,种种器物都会展现莫名的威力。 

 与杨青山的兴奋与紧张相比,众多官员却是一头雾水。 

 他们在努力理解改变历法的意义,可并不代表他们能认同一个就像玩具一般的发光球。 

 皇帝要用这种东西来劝说他们,那是痴心妄想。 

 他们能想到的,朱厚熜自然也能想到,不过不用他自己动手去说服这些人。 

 事实,会给所有人迎头痛击。 

 “杨爱聊,就由你为众位卿家,展示一下这件浑仪真正的作用。” 

 “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