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庐煮酒 作品

第242章 制度如山心似水(第2页)

 他铺开一张黄纸,挥笔就写了一串数据。 

 汉,七千五百 

 唐,一万八千八 

 宋,三万四千 

 明,十万 

 麦福:“这是?” 

 “历代官员的数量!”朱厚熜沉声道。 

 “从汉代至今,官员的数量增长十倍有余,远远超过了人口增长的速率。”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朱厚熜捧书长吟。 

 “今日大明,该是多少百姓奉养一个官吏?杨阁老裁汰冗员,虽然有效但也只是扬汤止沸,只能解一时之患而不能根治。” 

 他目若朗月,“要从根上治病,必须要朝制度下手!” 

 “制度?”麦福不解地问道:“官员冗杂,历朝历代皆有,历朝历代不尽,即使更新一个新的制度,也不见得就比过往更好啊。” 

 朱厚熜摇了摇头,反问:“大伴,你觉得朕的权力大吗?” 

 “大!”麦福毫不犹豫地答道:“为帝者,一言而决生死,一言而定天下法!” 

 “是啊,朕可以杀掉想杀的人,但也只是杀呀。”他感慨道。 

 “制度是用来垫高底线的,优秀的制度可以把整体的底线拉高,制度的不断革新,就能使办事效率不断提高。” 

 “朕杀不尽天下亡法的官吏,但制度的宝刀却能悬在所有人的头顶!” 

 “你问朕,历代的制度到了最后都会出现漏洞甚至崩溃瓦解,革新有什么用,朕以为,在此时此刻,在所有因它而获利的人面前,制度就有意义。” 

 朱厚熜还有几句藏在心底,没有说出。 

 帝王权谋之术,究其本质不过用人之道,制衡之策。 

 在一个既定的制度内,腾挪拟转。 

 皇帝可以让看不顺眼的人离开自己的视线。 

 太监有罪,杀。 

 大臣不顺心,杀。 

 他有权利能够安排上到首辅下到县令,任何一个统治机器内人的位置。 

 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是整人。 

 朱厚熜知道,若仅仅只是如此,那离完成改革还相差甚远! 

 一个成功而且可以延续的改革,最需要的是制度而不是人。 

 他过去也曾经幻想过,仅仅通过人事变动,就能够改变现有的格局。 

 但几乎付出生命的惨痛代价,让他明白,大环境的改变不是小气候就能动摇的! 

 显然,一些大臣就犯了类似的错误。 

 企图将复杂的政治运转,简化为一个个看似精妙的权谋计划。 

 内斗,或者斗争就能升高权位,这也似乎成了大明过往生活的全部。 

 朱厚熜想要改变,那就必须向制度动刀! 

 “百官们的状态如何?” 

 “忧心忡忡,朝廷百官风声鹤唳,甚至有惶惶不可终日者想要请辞离京。”麦福如实答道。 

 “他们彼此之间传递消息,锦衣卫和两厂无需阻挠,百姓的慌张可以暂且为他们解释有白莲教叛逆横行。” 

 朱厚熜用手轻轻敲击了两下桌案,气氛还没有完全到位,百官身上的压力更是不够! 

 翻遍史书,任何一次改革都是出现在危机之中。 

 改革,无异乎掀桌! 

 要想改革成功,没有沉重的内外压力,怎么逼迫利益集团退让,怎么让体制运转高昂的统治集团无法忍受? 

 在他看来,历代改革根本的动力不是为了变得更好,而是为了不至于太坏。 

 他的目光看向桌子上的奏书,当然还需要有正确且坚定的方向和路线。 

 “午后,宣各位阁臣到华盖殿议事,论一论这新政。” 

 “再催一催翰林院,何尊一起出土的那批青铜器上的铭文破译。” 

 说到此处,朱厚熜也有些疑惑,那些小岛贼人是怎么知道那个地方没有青铜器,又为何大费周章掘坟盗器! 

 单单只是为了钱财,他觉得不像。 

 “是,翰林院昨日就来了消息,铭文已经破译了大半,想必今夜就能将完整的译本传递给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