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萋萋 作品

第240章 旧时

年少时,他也曾随水羲和的父亲去过几次战场,到过流沙沙漠。 水羲和因为比他小上两岁,那一次他未能与她一同前往。

 回到西都,他同水羲和讲起大漠的壮阔、讲起它苍凉中的辽阔无垠,水羲和有点向往。

 他答应她,等她再大一点带她去看大漠孤烟,看长河落日。

 可惜,后来诸多变故,水羲和因为征战到了流沙沙漠,他却因入了朝未能陪她同行。

 直到他辞官离开西都,他南下了两个月,又转而北上,再次到了流沙沙漠,在那里住了两个月。

 她因战事繁忙,未能前来。

 他写信告诉她,他在最适合看夕阳和月亮的地方搭了三间茅草屋,专门给她留了一间。

 两个月后,他父亲的忌日快到了,他离开了西北,回了靠南的祖籍去祭拜他父亲。

 之后每年,他都会去流沙沙漠住一个月。

 可是,水乔幽一直未能有空闲前往。

 年少时以为很容易就能完成的事,变得无比困难起来。

 直至她死,他都没能实现年少时的诺言。

 再回到流沙沙漠,他又想起了她。

 楚默离翻了一页,看到了一幅小图。

 虽然俞白的画笔与众不同,但是通过上册的那些画作为参照,他未标注,他人也能看出那是年少时的水羲和。

 她坐在茅草屋顶上,托腮看着沙漠中的月亮,侧脸上还透着稚气。

 看着那与众不同的线条,楚默离记起在淮北时,顾寻影同众人讨论过的一件事。

 再看眼前这幅画上的人,他不由自主想起昨晚坐在院子里看着月亮乘凉的人,画上之人侧脸线条其实的确和水乔幽很像。

 这一次,俞白没有住满一个月就离开了。

 因为,连逸书找到了流沙沙漠。

 俞白看着他,没有了住下去的心情,当日就回了南方。

 连府虽然和水府就是相邻而建,实际上,却是俞白先认识了连逸书。那时,他还不懂朝堂,少时,二人也算是志趣相投。

 两人相熟之后,俞白带着妹妹水羲和一起出门玩耍,介绍了二人认识。

 那也是俞白做的最后悔的一件事。

 连逸书的父亲知道两家孩子关系不错后,在天子面前提了一嘴这件事。

 过后不久,在一次宫宴过后,显宗向两位重臣说起两家儿女,给二人做了个媒人。

 此事虽未明下圣旨,却也算是天子赐婚。

 连逸书的父亲深感荣幸,当下应下了这场婚约。

 水羲和的父亲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面对君圣臣贤的场景,似乎也不能说不可以。

 因为他更清楚,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婚约,尽管连逸书的父亲也只是想为天子分忧,他亦不能拒绝。

 两家的婚约就这样定了下来。

 俞白不知道连逸书听说这件事的时候是什么反应,但后来他知道,他早就觊觎了他的妹妹。

 水羲和那时还不太懂男女之情,可她清楚,她的父亲是没有办法拒绝这门婚事的,连逸书这个人,她也说不上讨厌,父亲回家和她说起这件事时,她默许了这件事。

 因为俩家的这段婚约,以前在朝堂多有不和的文武两派之间的关系似乎改善了很多,甚至有人真的开始认为两人是天作之合。

 通透聪慧如连逸书都幼稚地认为,他们俩家的关系会因他们的这段婚约有所改变。

 又或者说,他以为凭自己的一己之力就能改变一切。

 殊不知,有很多事,就如早就已经腐朽衰老的大邺一样,个人之力,根本无法逆转局势,力挽狂澜。

 他们二人的父亲都当得起大邺的忠臣,可是忠臣的立场,也会是多样的。

 连逸书是惊才绝艳的西都才子,可他也不能改变他父亲对于忠君爱国的理解,影响他父亲的抱负,更不能改变那些重文轻武的文臣的想法。

 水羲和十五岁那年,她的父亲奉旨南下平乱。

 连逸书的父亲在西都负责整个大军的粮草调度,因那几年大邺内忧外患,多有战乱,筹集粮草的事情也变得日益困难。西都支援的粮草一拖再拖,水羲和父亲率领平乱的大军因援兵和粮草久久不至失利,没有等到援军,战死在夷水。

 那一战,她父亲带走了水氏一族一半的男丁,他们同他父亲一样,都再未能活着回到西都。

 幸亏水羲和同俞白带着援兵在一日后抵达夷水,最终将叛乱暂时压下。

 带着父亲的遗体回到西都后,连父亲的葬礼都还没有结束,水羲和带着婚书去了连府,决绝地退了他们之间的婚约。

 她之所以去退婚,实际上并不是水乔幽说的性格不合,亦不是顾寻影推测的连逸书的父亲故意压下了求援的折子,导致了水羲和的父亲战死。

 援兵和粮草久久未至,是因粮草的确难愁,是因水羲和父亲求援的折子晚了几日才到连逸书的父亲手里。也是因为折子晚了几日才到,更是因为粮草的确难筹。

 连逸书的父亲不是害死水羲和的父亲凶手,他只是尽职尽责,在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故而,后来俞白的父亲被扯入了贪墨案。

 连逸书比水羲和早一日知道她父亲被困在邵州,然而,他前一日见到了俞白,却没有向他透露,更没有告诉水羲和。

 他姓连,他是连府的公子,从他的立场上来说,他没有透露,也是情有可原,可是,那只是在他的立场上。

 自那一日起,他和水羲和的关系,就不可能维持了。

 水羲和的父亲一死,水氏一族遭遇重创,水、连两家的婚约,若是再持续,大邺第一望族,很快就会被他人取代。

 这段婚约,对于水家来说,于公于私,都不能再续。

 他们的婚事虽然算得上是天子赐婚,但是天子也未下过明确的旨意。

 水羲和抓住这一点,快速果断地退了这场婚事。

 连逸书的父亲,最是以自己这个儿子为傲,当初答应让儿子入赘水家是为君分忧,知道水家依旧不愿意嫁女儿,连逸书的父亲迫于外面传言的压力,没能阻止水羲和退婚。

 连逸书更没有权力说不愿。

 这件事传到显宗耳里,因水家正在悲痛之中,朝堂上下也都在说折子和粮草的时候,显宗也只好先安抚水家,让水羲和再好好想想,想清楚了再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