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萋萋 作品

第454章 混淆(第2页)

 

那她是怕他查到什么,误会她?

 

她根本就不会在乎这些。

 

她想让他通过这些线索,更易找到被转移的人,乃至他身后的人?

 

这种猜测似乎更合理。

 

楚默离手指无意识在案上有一下没一下地敲击起来。

 

既然她一直都在派人寻找此人,那人拿到的那样信物对于竹海山庄来说应当是极其重要的,那难道她就真的一点都不知这人背后之人的身份?

 

若是不知,她就真的没有一点惊讶。

 

窗外的月亮,挣脱了云层的束缚,又明亮起来。

 

楚默离看着透进来的月光,敲击书案的手指停住。

 

她告诉他那件事,是为了顺理成章地转移他的注意力!

 

她一直都知道,那个被转移的人是谁。

 

她去接应八星司的那晚,故意将人放走,不是因为她不想让溪流落在八星司的手里,而是她不想让那人落在八星司的手里。

 

溪流,不过是她在他这里混淆视听的挡箭牌罢了。

 

她将人打成重伤,亦不是给他先他父皇那边找到人的机会,而是利用他与他父皇的手,自己找人。

 

她已经找到人了,所以听到人被转移了,其他人被灭口了,她也没有丝毫诧异与着急。

 

楚默离记得,那人失踪后的三日,水乔幽都没有出过城,可是,第四日,他有听她说过,出城办了一趟差。

 

如今想来,那次,她应该是去善后的。

 

人既然已经到了她手里,那其他人自然是找不到了。

 

楚默离想到自己那晚没有对她的话有丝毫过多的思索,觉得有些好笑。

 

抬眼,又看见那明亮的清月,无声的笑容,染上了寂寥。

 

过了片刻,楚默离想起刚才看过的那枚印鉴。

 

这几日他回得晚,回来时水乔幽都上床休息了,没有注意她雕刻的印鉴完成到了何种程度。

 

他立即起身,又将那枚印鉴翻了出来,拿在烛火下仔细看了看。

 

楚默离没有见过真正的水家家主印,可是手里的印鉴看上去,似乎已经雕刻好了,就算还有没有完成的工序,应该也不多了。

 

楚默离一直记得水乔幽说来中洛是来等人的,这件事他凭直觉相信她说的是真话。

 

之前,他以为她是来等杨卓的,可是她否认了。

 

她的否认似乎也不是说谎。

 

她等的人若不是杨卓,那她等的人到底是谁,实在难以猜测。

 

今日这件事,给他提供了新的思路。

 

竹海山庄的重要信物,不可能轻易落到外人手里。

 

这人很有可能与竹海山庄暴露以及之后引发的一系列麻烦有关。

 

难道,这失踪之人,就是她要等的人。

 

她特意来中洛,是来清理门户的。

 

若是如此,那这人她既然已经找到,他手里这枚印鉴又有何用处?

 

……找到幕后与这内鬼合作的人,以绝后患?

 

她找的人,与他要找的人,很有可能是同一人。

 

这也是她愿意与他共享某些讯息的原因?

 

楚默离看着手里精巧的印鉴,又无声苦笑了一声。

 

幕后之人找到,威胁与隐患解除,她是不是就要离开了?

 

时礼办完差事去京兆府,得知楚默离早已走了,赶回了安王府,又没有见到人,猜测楚默离应当是来了水乔幽这里,立马赶了过来。

 

时礼过来,秦鸣可以先离开,准备去重新部署找人之事。

 

楚默离吩咐他,那小镇上消失的人不必找了。

 

秦鸣困惑,不是说人很重要,怎么就不用找了。他以为是自己办事不力,让楚默离想要换人负责此事。

 

楚默离没有换掉他,也没解释原因。

 

时礼虽然也不知楚默离为何突然下达这样的命令,但他眼力更好,看出染上了半身月光的楚默离看着好像与平常有些许不同,拉住了还想再说的秦鸣。

 

虽然今晚水乔幽不在家,时礼也没问楚默离可要回王府。

 

两人退了下去,房间里又恢复安静。

 

楚默离望着窗外明月,又坐了良久。

 

此时,水乔幽同样坐在窗前,望着头顶清冷明月。

 

她下午已经进入原阳,却没如以往一样,急着去又一山看父母,而是先入了城,在水府的旧址前站了一会,她就在建在连府旧址的酒楼里开了一间房。

 

之后,她没再出过客栈。

 

点灯时分,她坐在窗前,看着斜对面的糕点铺子前的人来人往,客人散去,铺子关门,她的视线就稍微抬高了一点,落在了上方越来越圆的月亮上。

 

夜深人静,月亮越升越高。

 

水乔幽虽然赶了一上午路,三更锣声也已经响过了,她却还是没有一点睡意。

 

楚默离以前问过她,她看月亮的时候,在想何事?

 

实际上,多数时候,她都是什么都没想。

 

今晚也是如此,抬头看见,便就一直这样坐着了。

 

不过,坐久了,她就想起了一些以前的旧事。

 

幼时,俞白过来,带她出去玩,回来的时候,正好遇到父亲也回府,他会牵着她迈过门槛,院里,母亲听到下人禀告说父亲回来了,踏着夜色来迎接父亲。母亲看到她也回来了,伸手想要牵她,那只手,却被父亲拦住。

 

被父亲留下过夜的俞白,这个时候,悄悄将她的手从父亲手里弄出来,带着她先往花厅走。

 

彼时,他们年纪都还小,父母不会在意他们的这种行为。

 

黑夜转眼又变成白日,母亲在大门口送父亲出征,俞白牵着她站在门口,看他们夫妻二人话别。因为相信父亲一定会平安回来,他们对父亲也有些不舍,却也没有母亲那般不舍。

 

父亲走后,俞白带着她去俞府听俞父讲学,路过连府,看到连逸书正好出门,俞白顺便也将连逸书叫上了。

 

俞父学识渊博,连逸书是个好学的人,答应了下来,走在他们身后,与他们一道去了俞府。

 

到了下午,课听完了,连逸书表示可以将她一起送回家。

 

俞白快速起身,先连逸书一步,牵起了她的手,不嫌麻烦地又亲自将她送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