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的命运 作品

第2076章 大洋上的阴云(第三更,求订阅)

清晨,当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被春天里明媚的阳光笼罩的时候。

维也纳的联合国城的一栋银灰色的现代化大厦内,国际原子能机构又一次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这一机构成立到五七年,其旨在保障监督和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原子能机构规约。只有加入这一组织的国家,才能够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下,获得核技术,从而和平利用原子能。

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

而国际原子能机构最大权力就在于监督与核查,也正因如此,机构《规约》的签约国需要随时将自己“和平利用原子能”的行动上报。

这种行动并不局限于核电站的建设、核原料的开采,同样也包括核燃料生产等,甚至就连同核废料的处理,也需要上报。

这天清晨,和往常一样,鲁道夫·施塔德勒来到办公室之后,秘书就将一迭新收到的公函送到他的办公室。

在一一拆看着那些公函后,他撕开了一份从长安发来的公函,公函的内容非常简单,经过多次推迟后,seA原子能委员会同意有关机构的核废料运输船“普罗米修斯号”于5月6日驶离专用港口,前往预定海区投放经过处理核废料。

“永远都是这样的例行公事。”

鲁道夫·施塔德勒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这只是例行公事的通告。

而他呢?

所需要的就是将这一通告留存。

当然,这一通告是公开的,因为这正是国际原子能机构设立的目的——和平利用原子能,既然如此,这些行为自然是公开的,而不是秘密的。

“不知道,这次会不会引起什么风波。”

鲁道夫之所以会有这方面的担心,是因为现在在西方国家有一些环保组织反对这种将核废料抛弃在大洋海沟的深处。

但是那些核废料,不抛弃在大洋深处的话,又抛弃在哪呢?总不能放在自己院子里吧!

全世界都是这么干的。

英国多次核废料装入储藏罐倾入北大西洋的15个地点;荷兰也将核废料罐抛入北大西洋的4个地点;法国两次向大西洋抛弃核废料;瑞士也多次向北大西洋抛入核废料;至于美国则在大西洋的18处抛投多达56000多个核废料集装箱;而seA则向太平洋的6个地区抛弃核废料储藏罐。

德国、意大利、新西兰和瑞典也都向大海投入核废料。

大海,早就核废料的垃圾桶了,万米深的海沟,本身就是非常安全的。

所需要的就是在抛弃之前,将抛弃地点、时间上报国际原子能机构,而机构也会根据机构原则对外界公开。

过去大家都是随意的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深海海区进行抛弃。

但是最近几年,这样的行为总会遭到环保分子的反对。

这也是为什么,这件事反复多次改变时间的原因。

“因为那些人的反对!”

临海专用港,静静停泊在码头上的“普罗米修斯号”上,船长佐腾健一郎说道:

“所以一拖再拖,从制定计划到现在行动实施,前后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现在,终于可以出发了!”

叼着香烟的的佐腾看着远方的天空。

今天并不是一个好天气,远方的天空被铅灰色的云层压得很低,很有可能会有暴风雨。

核废料运输船的船身比周围货轮低矮许多,吃水线却深得反常——超过两千吨核废料被封装在铅钢复合容器中。

这些核废料主要来源于从核电站反应堆芯中换下来的燃料,也叫乏燃料,由于它们的铀含量降低,已经无法维持核反应,但仍然具有很强的放射性。当乏燃料从反应堆中取出,其本身的温度跟放射性都很高,为了让辐射能够减弱,通常要放到水里进行冷却,保存个5到8年。

冷却后,会看看还有没有可利用的成分,如果有还会进行分离回收,比如未反应完的铀-235以及钚-239。

然后再把剩下的残渣装到可以隔离核辐射的桶里,最后把它们……嗯,扔到大海深处。

大海嘛……一直都是人类的垃圾场。

码头上,穿着橙色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像一群沉默的萤火虫,在船与岸之间来回穿梭。他们手中的辐射检测仪偶尔发出尖锐的鸣叫,而专用船舱最终会屏蔽所有的辐射。

起重机吊装最后一组容器时,钢索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一个巨大的类似大型油罐带着黄色辐射标志核废料储藏罐被装进船。

“真不知道,那些家伙有什么好抗议的,他们就没有学过地质学吗?”

大副森口说道:

“科学家们不是说过了吗?板块构造的俯冲会把核废料带到地幔中,无论是对人类,还是大海,都不会构成任何威胁。”

森口说的这是科学家的研究,当然,只不过没有人知道,这种板块构造的俯冲会用多长时间才能把核废料储藏罐带到地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