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师傅,能不能打一口能放下三个人的棺材?”(第2页)
“这倒不是因为我们想省几个钱,钱不是问题……”王树森这样的说法,在农村很少有人这样说,有可能是他们认为事情难办,或者是觉得妹妹一家死的太冤,想多花点钱弥补一下内心的情绪。
“不,大兄弟,你们省不了钱。”老陈说道。“这个棺材打出来,价钱可能比三个棺材还高!”
“钱不钱的现在都无所谓了,棺材弄不好,丧事也没法办啊!”王树森说道,“唉……我妹妹妹夫一家三口,也是没好命,这也十来天了,也该让他们入土为安了……”
“那行,大兄弟,老谢,二位跟我们走一趟吧!咱们去棺材厂,去定制这个棺材!”
于是,老陈、老谢、王树森我们四个人,便驱车赶往我们经常合作的那个棺材加工基地。
当地土葬风气十分盛行,虽说提倡火化之后骨灰装骨灰盒之后不留坟头,但是土葬的风俗习惯也是根深蒂固的。所以,棺材在我们这里,算是很常见的一种“家具”。
到县城西郊的“刘师傅棺材厂”,老刘正在忙活。
“老刘,来个‘活儿’!”老陈直抒胸臆。
“说。”老刘停下了手中的活计,给来的几个人让烟。
“师傅,能不能打一口能放下三个人的棺材?”王树森问道。
“死了仨?放一块儿?”老刘立马会意,“这‘活儿’不是太经常见啊!”
“这俩就是逝者的家属,看看有啥难处,你尽管开口,老刘!”老陈信誓旦旦地说道。
“也不是不能做,如果急着用,就得加快进度,这要比打三个棺材还费事,而且价钱还比三个棺材高!陈总你是知道的!”老刘说道。
“那用松木的,打一口这样的棺材得多少钱?”王树森问道。
“看这个样子,没有个两三万块钱拿不下来啊!而且这样的‘活儿’真是太少见了!”老刘一直在诉苦。
“这问题我们已经考虑了……”老谢说道,“老哥,你就看着把这个棺材打出来吧,这一家三口,唉……”
老谢大致把家里的情况说了一遍,希望老刘能够理解。
“放心!我做一辈子这生意了,尽管放心,钱的事儿也放心,有陈总在,价钱不会胡来的!”老刘说道,“你们家的事儿我们都知道,确实可怜的很,我干这么多年生意都没见过……”
“那行,就按松木的去做吧,三天时间够不够?”王树森问道。
“松木的,三天,按照三个人的尺寸去打,价钱得按三万块钱算,现在得用多少材料还不是太清楚,但应该大差不差!”老刘说道。
“那行吧,表叔,你觉得成不成,不如就这样定吧!”王树森和老谢商量道。
“嗯,她哥,你说定那咱就定下吧。”
于是,老谢向老刘交了五千块钱定金后,我们几个又开始准备其他的物料。
什么东西都得是大号的,比如棺材里的“金银被”,俗称的“铺金盖银”,也需要大几倍才能行,这些都需要定制。
还有,这个巨型棺材,该怎么抬呢?用车拉的话,该用什么车辆呢?尺寸太大了!屋子都进不下,需要在院子里搭上一个临时的棚子,停放棺材!
用人力抬,我们当地最豪华的丧葬架,也不过32个人抬,这个巨型棺材根本抬不动!最起码需要再增加一倍的人手,可是,去哪儿找64人的丧葬架?
这没难倒我们,我们找到了一个64人的丧葬架团队,可是,价钱也很贵,5万元。
这个64人抬的丧葬架,是非常豪华的“三头龙”架,架子上有一条三头的龙!团队来自山西省,这个在我国的殡葬文化最丰富的省份,想找到一个豪华的丧葬架,不成问题。
三天后,葬礼如期举行!棺材,也是费了好大的劲,才从棺材厂拉过来!
这是一口巨型的棺材!是平时常见棺材的几倍大,足足有一人多高,像一个厢货汽车那么大!
入殓仪式时,只见逝者的亲属,把三具遗体费力地抬到了棺材里。
由于棺材太大太高,他们不得不在棺材旁边架上梯子,才能把逝者的遗体安顿好。
我在心里默默为三位逝者祈祷:中玉大哥、婉霞嫂子、昊轩小朋友,你们安息吧!你们的亲人,为你们精心操办了这一切,他们也算仁义至尽了,只是你们命运多舛,早早地结束了这短暂的生命,愿你们一家三口,在那边过的幸福,再也没有痛苦!愿你们天堂有灵,含笑九泉!
办葬礼之前,我用了一天的时间,和逝者的家属促膝长谈,想了解这一家三口在短暂的人生中留下的光辉,想把他们普通的人生放大色彩,给在世人以永久的怀念。
我又用了大半夜的时间,为这不幸的一家三口写了悼词,也算是为这曾经幸福的一家三口做出的一点小小的事情。
葬礼,非常隆重!
年轻的逝者,按照辈分的讲究和规矩,几乎没有向他们行磕头礼的,但无论男女老少,都会恭恭敬敬地在三人的遗像和棺材前,鞠三个躬,表达对他们的不舍和缅怀。
下午,来自山西省的64人丧葬队,抬着这个巨型的棺材,场面宏大,那条三头的巨龙在丧葬架上忽闪忽闪的,非常震撼!
小河旁,谢中玉家的责任田边,一个巨型的墓穴早已挖好,经过一个半小时的出殡和安葬,在太阳即将落山之时,一个非常高大的坟墓被立了起来。
“陈总,非常感谢你们!”举行完安葬仪式回到家后,老谢拉着我们的手,“我侄儿他们也算是入土为安了……”
“老谢啊,明天你们可别忘了去圆坟!圆了坟,得去你侄媳妇娘家去‘谢孝’!”老陈吩咐道。
“是,这事忘不了!”老谢淡淡地说道,“虽然没有人了,但跟侄媳妇家的亲戚,可是断不了!”
“这就对了……”老陈满意地点了点头。
临走时,我和老陈、司仪孙哥等四个人,每人只接受了家属的一包烟,把那两条额外赠予我们的烟又给他们退了回去。
对于我们来说,每人一包烟,就足够了。遇到这样的事情,再遇到这样懂事的家庭,我们也不可能一点“敬酒不吃”。
如今,每到去古阳镇的路上,都会远远地看到谢中玉一家三口的高大坟墓,每每走到这里,我都会在心里为他们默默祈祷。
高大的坟墓下,是一家三口的“家”,愿土地伴他们长眠,愿他们被长久地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