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7章 暂时负责(第2页)
陈阳根据林老每天的细微变化,及时调整药方和针灸方案。药方始终以峻补真阴、引火归元为核心,熟地的用量维持在60-90克的高位,但配伍精当,佐以健脾和胃、稍佐清虚热之品,如地骨皮、白薇,林老服用后不仅没有不适,反而精神、食欲、睡眠都在稳步好转。
那恼人的口干、手足心热、夜半易醒等症状,也几乎消失殆尽。
赵教授带领的西医团队则全力配合,监测各项指标,惊喜地发现林老原本处于高值边缘的血压、血脂等指标,在中药的调理下,竟也开始呈现下降并趋于稳定的良好趋势!
这也让赵教授对陈阳的水平更加佩服,俗话说得好,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陈阳的手段和常黎华这么一比,越发显得常黎华的保守和固步自封。
现在很多人把中医从大类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新派中医,一类是传统中医。
因而在大多数人看来,新派中医就是接受现代理念,什么比较支持中西医结合之类的,用药用方西医思维比较重,而传统中医就和以前的老中医一样,用药用方比较保守,恪守中医理念。
早些年,新派中医还比较受人支持,但是这几年,因为一些中医骗局和中医水平的问题,不少人反而觉得传统中医更靠谱,传统中医中有水平的中医更多。
事实上这样的分类肯定是不科学的。
在新派中医中,也有中医思维比较不错的,只不过想法更新潮,更愿意去尝试改变中医的一群人,坚持真正的中西医结合,中医和西医平等结合的模式。
比如墨新知。
传统中医中也有一部分人不仅仅在疗法上保守传统,在思维和做事等方面也传统保守,见不得一丁点的改变,比如常黎华。
因而中医水平的高低,并不能单纯的以新派和传统去区分,凡事都是过之而不及。
任何事情太过,都会有着很大的弊端,人体健康需要维持在一个平衡状态,中医思维和对中医的看法以及未来的革新也要维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
太保守不行,太冒进也不行,太妥协不合适,太古板也不合适。
常黎华能进入中枢,水平是毋庸置疑的,正如文修平所说,常黎华的问题是因为被这位置和包袱压垮了医术本心。
这世上的事情有时候就是这么怪,你越是想要追求什么,越是难以得到,你越是不在意,越是能轻易得手。
就像中医名家进入中枢,是对每一位中医最大的褒奖,也是医术上最大的认可。
可往往能进入中枢的一些名家医手,反而是那些并没有多少执念,并没有多少想法的人,比如文修平、宋洛军等人,他们对进不进中枢并不在意。
越是如此,他们的医术反而越高,能发挥的水平反而越高,反而更容易被中枢看重。
而类似于常黎华等一些医生,执念是进入中枢,却因为执念,影响了自身的发挥,即便是勉强进了中枢,自身原本的水平也会被大大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