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李山中仙 作品

第七十一章 .吃个早晨也像坐席一样

东北人睡火炕,头朝炕沿,脚向里。

 

今天,李家西屋炕沿里,摆着六个枕头。

 

赵军、周建军、解臣三人,今晚都在李家睡。

 

李宝玉很开心,很热情地照顾着每一个人。

 

而李如海很欢快,小嘴叭叭个不停,李大智则与李如海对着说。

 

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怪赵军和周建军。

 

刚才赵军洗脚的时候,无意间提了一句今天的挂浆地瓜不错。

 

李宝玉、解臣在一旁点头附和,李大智不禁撇嘴。

 

挂浆地瓜是这边的叫法,其实就是拔丝地瓜。

 

这个东西再好,它还能有红焖熊掌、铁锅焅大鹅好吗?

 

不过是赵家这帮人,天天大鱼大肉的吃顶着了,吃一次挂浆地瓜就觉得新鲜。

 

那个时候,李如海就已经跃跃欲试了,但一直没找到话题的切入点。

 

不过紧接着,周建军随嘴问道:「哪儿整的地瓜呀?咱家今年没存吧?」

 

「大姐夫,我采购回来的!」李如海猛地抬起右手,小臂与大臂成标准的九十度角,兴高采烈地回答着周建军的问题。

 

「啊……哈……」眼看赵军、李宝玉、解臣连向自己使眼色,周建军也感觉不妙。

 

但在东北唠嗑,讲究一个「话不能掉在地上」。

 

李如海都喊大姐夫了,周建军不得已接了一句:「如海,你真厉害,咱场子采购都赶不上你。」

 

这句话可是说坏菜了!

 

周建军话音刚落,李如海腾地一下从板凳上站起,一步跨到周建军面前,道:「大姐夫,要不我给你干采购去吧?」

 

「啊?」周建军一怔,场子里采购方面也归他管,但十四岁孩子干采购,传出去好像不是那么回事。

 

「大姐夫,我不是跟你吹呀……」李如海的话匣子,从这儿打开就关不上了。

 

他滔滔不绝、侃侃而谈,给赵军等人讲述起了他干拼缝的发家史。

 

「你快别磨叽了!」李宝玉不是没拦过,但根本拦不住。

 

要是只有赵军、解臣来,李宝玉肯定早就向李如海出手了。但今天周建军也在,李宝玉怕自己动手会让周建军多想。

 

因为当着客人打孩子,会让客人感觉尴尬,有的就误会主人家不欢迎自己。

 

眼看李如海收不住了,赵军马上擦脚,上炕往被窝里钻。

 

二十分钟后。

 

「啊……哈!」睡在最里面的赵军假装打了个哈欠,然后扯着翻了个身。

 

这一翻,他就面朝西墙、背朝东了。

 

周建军见状,在三十秒后也打了个哈欠,然后翻身面向赵军后背。

 

紧接着是解臣,然后是李宝玉。

 

从赵军开始到李宝玉,总共不超过两分钟。

 

赵军、周建军、解臣、李宝玉四人,都成了面朝西、背朝东的侧身躺着。

 

而躺在炕西边的两个人,是李大智和李如海。

 

这个时候,李大智也挺不住了,装作打了个哈欠,然后转身背对李如海。

 

一个炕上六个人,五个都脸朝西。

 

李如海意犹未尽地吧嗒下嘴,然后转身面朝东墙而睡。

 

……

 

此时的赵家西屋里,呼噜声震天。

 

四个喝多了的老爷们儿,谁也吵不醒谁。

 

作为主人家,赵有财睡在炕稍。炕稍虽然没有炕头热乎,在热的炕头,也没有赵有财梦中的掌声热烈。

 

台下人头攒动,靠近架子台的地方,支着一架录像机,女记者苏香莲正在那里等着采访。

 

而台上,赵有财胸配大红花,在他身前横着三具东北虎的身体。

 

其中,一黑两黄、两大一小。

 

这时,一个声音仿佛从天外传来:「」

 

「哗……」掌声如钱塘潮信。

 

「哈哈哈……」台上的赵有财仰天大笑。

 

掌声随赵有财笑声而停,这时那个声音再次响起。

 

「赵有财同志九岁上山,风风雨雨三十四年。四十三岁时,创下十枪击毙野猪十一头的辉煌战绩,从此名声大噪。

 

在那之后,赵有财同志更是立志锄强扶弱,扫清虎患。如今他两枪毙三虎,威震岭南、岭西,两岭跑山人称其英雄盖世,故人送外号……」

 

声音落下,四周鸦雀无声。

 

赵有财于梦中想道:「我外号什么?大勇还没给我想出来呢。」

 

……

 

第二天,也就是1988年的1月10号。

 

王美兰四点多钟就起来了,今天家里有客人,还是贵宾。

 

按照当地的习俗,必须得包馅以表重视。

 

昨天菜太多,李如海采购回来的狍子就没怎么吃。

 

下午男人们还在喝酒的时候,王美兰吩咐赵玲和徐春燕,让她们将上午剔下来的狍子腿肉、腰盘肉剁成肉馅。

 

和王美兰在一起混的久了,赵玲和徐春燕都摸清了她的路数。

 

剁好的肉馅,不能直接调味、配菜,需要先用清水去洗,洗掉肉里含有的血。

 

然后用笊篱将肉馅捞出,攥干后再和馅。

 

这样做,费时费力。整个永安林区,只有王美兰会这么做。

 

但不得不说,这样调出来的肉馅,没有一丝一毫的血腥味,再将剁碎的葱白和在里面,放适量的调料调味。

 

面是昨天晚上发的,这边蒸饺是烫面,发面不是蒸包子,就是烙馅饼。

 

王美兰选择两样都要,反正包子改馅饼也不费劲。

 

先包好包子,然后一手托着包子底,一手轻提包子褶,然后再擀成馅饼。

 

提那一下,是为了让褶处死面变薄,这样馅饼里没有太厚块的死面。

 

馅和面都是提前准备好的,干活也不会发出太大声音。

 

但西屋有客人,而且王美兰自己也忙不过来,于是抱着盆去了隔壁。

 

这时候,金小梅、李大勇都起来了。

 

王美兰到的时候,两口子已经从豆腐坊把豆浆、豆腐脑、大豆腐、干豆腐都换回来了。

 

然后,金小梅、王美兰动手包包子,李大勇出门翻墙到赵家,抱柴火点着大灶,烧水准备蒸包子。

 

一个个白胖白胖的大包子,转圈摆在高粱杆盖梁上,金小梅和王美兰小声嘀咕,道:「嫂子,过两天你还得组织我们扎一批这个盖帘子,要不然不够用啊。」

 

「不够用吗?」王美兰一边捏着包子褶,一边说:「阳历年前,咱几个扎二十个呢。」

 

「那够干啥的,嫂子?」金小梅道:「我听宝玉说,年前放假以后,他们小哥几个要上山。

 

到时候多整回来野猪、狍子啥的,往外头冻肉,不都得拿盖帘子托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