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青 作品

第1146章 种棉花

立春过后,猫冬就算是正式结束,春耕开始。

 

平城县侯久有战功,天子在长安附近赏了五十顷地。

 

虽然是五十顷至少有一半是上好的水浇地,对于后世来说,可能不少。

 

但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对于冯都护的身份来说,这是一个偏少的数字。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当年先帝入主蜀地,锦城附近的田产,多是世家豪右所有。

 

所以朝廷没有太多的田产赐给功臣,只好多赏金银钱粮布帛。

 

丞相去世后,只留下十五顷地。

 

同时也有意无意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传统:

 

天子赏赐臣子,多赏金银钱粮布帛,少赐田产。

 

虽然去年在长安大封赏的时候,天子把丞相府上的田产加到了一百顷。

 

但这个数字,仍然只能算是正常。

 

魏国的宠臣何宴,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就给自己敛了两百多顷田产。

 

作为季汉后无来者的丞相——至少在天子眼里,是这样的——仅仅是得到了一份正常数目的田产封赏。

 

冯都护作为后来者,自然不敢超过丞相。

 

所以只好折个半,要了个五十顷。

 

冯都护从这五十顷的地里,特意挑了灞桥边上的三十亩地,准备让人种上棉花。

 

立春时节不是种棉花的时候,得再等一个多月。

 

不过现在已经可以整理田地做准备工作了。

 

“兄长,怎的不多种一些?”

 

今日没有上值,跟着冯都护跑到灞桥边上踏青的赵中监军,看着正在整理田地的农人,不由地好奇问了一句。

 

要说那棉花,确实是个好东西。

 

四五年前,兄长主政凉州的时候,花嫂从南边带回来了一些种子。

 

兄长让人在凉州试种,这几年兴汉会的内部,几位兄弟家里都多了一些棉被,冬日里盖着可舒服了。

 

军中现在还有一些棉纱,听说也是棉花做成的,用来给受伤的将士止血包裹之类,效果也非常好。

 

在赵广看来,这等好东西,就应该早早推广才是。

 

可是兄长也不知怎么想的,从来没有在官面上提过这个事。

 

就算是凉州那边,也仅仅是兴汉会的农场里种有,别的地方根本看不到。

 

原本赵广以为兄长这是给会里的兄弟寻财路呢,现在看来,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三十亩?

 

够做甚?

 

赵广有些遗憾地说道:

 

“兄长,这可是一项大财源,怎么就给了并州河东那些大族?留给我们自家兄弟干不好么?”

 

“你懂个屁啊!”

 

赵广就算是升到了征南将军,在别人面前或许能够耍威风,但在冯都护面前,仍是一个小弟弟,说骂就骂。

 

“会里现在把主要精力都放在雁门和九原那里挖煤挖铁,哪还顾得上这个?”

 

卖煤卖铁可不比种棉花来钱容易?

 

九原也好,雁门边塞也罢,那里的冬日本就寒冷,再加上小冰河的气候加持,当地驻军冬日里不知要消耗多少煤。

 

毕竟你总不能让驻军学胡人,一年到头去捡干粪烧干粪取暖吧?

 

更重要的是,冶铁这种事情,先期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种棉花,什么时候打下东边还不知道呢。

 

谁能等得及?

 

“我们也可以在关中凉州那边种啊!”

 

赵广有些不服气地说道,“兄弟们在关中的地虽然不算太多,但种个几万十万亩,想来还是可以的。”

 

“凉州就更不用说了……”

 

话未说完,就被冯都护粗暴打断了:“所以我说,你懂个屁!”

 

“若这玩意当真能随意种,你道我这几年为什么不推广?”

 

冯都护鄙夷地看了一眼这个家伙,指了指眼前的三十亩地:

 

“棉花确实是个好东西,但想要种好它,那可不容易。”

 

“莫说是关中,就在凉州,至少在陇右,我都不会让人种它。”

 

“就算是以后的关东那边,也不是谁想种就种,想要种的话,须得像开工坊一样,需要事先掏钱掏粮买资格。”

 

赵广一听,就是一怔:

 

“兄长,这是为何?既然是好东西,既能代麻又能替絮,为何又不让多种?”

 

“因为它不好种,费水,费肥,费人,一般人可种不起它。”

 

这个时候的棉花,品质不算太好,产量不高,又没有太好的防虫能力。

 

这都是凉州的兴汉会农场试种之后,冯都护对比后世得出的结论。

 

特别是这玩意,还会挤占农田。

 

若非大汉现在的粮食产量有了跨越式的提高,特别是拿下关中后,坐拥两个天府之国,导致有粮贱伤农之忧。

 

冯都护恐怕还要把棉花之事再压上几年,甚至十几数十年也说不定。

 

但不管怎么样,蜀地和关中,再加上陇右,这三个大汉的主要产粮地,绝不允许出现大量种棉花的情况。

 

大不了让凉州搞一搞。

 

不过凉州本地豪族有了羊毛纺织业,发展棉花纺织业的动力自然就不足。

 

当然,如果关中乃至关东有人想要去凉州发展棉纺织业,朝廷很欢迎,就当是充实边疆了。

 

因为凉州越安定,关中西边的屏障陇右就越稳定。

 

至于关东那边有人想要种棉花……冯都护管他们去死!

 

让他们先尝些甜头,到时候再看他怎么干死这些关东世家大族。

 

就如用羊毛织毛料一样,看起来胡人也能沾光,但冯都护的真正目的,可不是为了胡人着想。

 

虽然答应了教并州河东那些世家学会种棉花,但冯都护可没说教他们如何利用棉花。

 

他们拿棉花织布的话无所谓。

 

但想要再进一步给棉花附加价值,那就得先问问兴汉会了。

 

而且就算光是织布,效率能比得过兴汉会?

 

再简陋的联合工坊,那也比零星的家庭作坊强得多。

 

到时候要是有人想反悔也无所谓,反正买种棉资格时所掏的钱粮是不会退的。

 

要不你们去九原那里开荒种地?

 

那里可以给你们双倍田产,随意圈地,再赠一座工坊资格。

 

再说了,就算是卖棉花,又不是说不让你们赚钱,只要乖乖配合朝廷,按定下的价钱卖棉花,不要哄抬物价。

 

真当交易所的定价权是白来的?

 

一切大宗物资或者战略物资,以后都要以交易所定下的价格来作基准。

 

粮食,毛料,红糖,丝绸,牲畜,盐,铁……

 

以后棉花也不能例外。

 

想要挑战交易所的定价权,就要先干翻兴汉会和朝廷的府库储备。

 

就目前看来,魏吴两国就算是举全国之力,也看不到有挑战成功的希望。

 

不说大汉全疆域,但至少在大汉的统治核心区,官府必须要有这个控制力。

 

当然,这是一个久远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大汉还要继续加强官道的铺设。

 

至少也要像前汉那样,能把官道驿亭一路铺到西域去。

 

这个目标很长远,需要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去达成。

 

但冯都护有这个信心。

 

毕竟以前开山铺路只能是慢慢凿。

 

现在可不一样了。

 

只要统一了天下,开山铺路虽然仍是要凿,但凿的是炮眼。

 

这些宏图大志,冯都护自然不可能跟赵广全盘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