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青 作品

第1279章 锋芒毕露(第2页)

 毕竟虽然身为荆州牧,但实则荆州的具体军务政务,前有诸葛瑾,后有步骘,并不归陆逊他直接掌管。

 这也算是孙权的帝王心术手段。

 而且以陆逊本身的立场问题,他就算再怎么不喜欢这些军头所为,也只能捏着鼻子忍下来。

 若不然,当年暨艳欲改革吴国选官制度的弊病,澄清吏治,难道陆逊不知道这对吴国是一件好事?

 为何他却要规劝告诫暨艳,认为必定会由此招祸,不如不做。

 不是不知道,而是他代表着江东大族的利益,注定了他不能支持暨艳这么做。

 同样的道理,荆州军头们,有多少是江东大族出身?

 又有多少与江东大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更别说这里面还有荆州大族,以及校事府这条恶狗。

 谁敢掀开这个盖子,谁几乎就要站在大吴主要政治势力的对立面。

 陆逊真要有这个胆子和魄力,当年他就应该支持暨艳而不是劝诫。

 他甚至不能阻止军头们洗劫襄阳城。

 所以在这种场合下,对于荆州军头的某些心思,陆逊看得很清楚,但偏偏他又不能点破。

 “你们校事府的人,就是这么喜欢诬毁他人,假罪朝臣么?”

 面对秦博的质问,陆逊从容道:“吾何时说了要抗旨?既是陛下诏令,那吾自然会立刻回京。”

 秦博这才松了一口气,指了指周围那些将士,问道:

 “那他们又是何意?”

 陆逊淡然一笑:

 “军中诸将,虽略有鲁莽,但却也是识忠辨奸之辈,一时激愤,情有可原。”

 校事府气焰滔天之时,陆逊尚且不惧,屡次上书,言校事之害。

 而与他同心忧之,言之流涕的前太常潘浚,甚至欲诱吕壹而杀之。

 这些年,校事府威势不再,犹有何惧?

 只是蛰伏已久的校事府,这一回居然被陛下派出来传口谕。

 这让陆逊本能就升起了警惕之心。

 所以众将那些行为,未必没有他刻意纵容之。

 一是为了打压校事府。

 更重要的,他这次回建业以后,要借诸将的反应,再次向陛下进谏,言明校事乃士吏之仇,须紧勒而万不可纵之。

 秦博见陆逊这般模样,再看看众将那戏谑而嘲笑的目光,知道自己继续呆在这里,只会自取其辱。

 当下只得忍气吞声地说道:

 “上大将军既然闻陛下诏令,还请尽快动身,前往建业才是。”

 言毕,潦草地行了一礼,便一甩宽袖,转身欲走。

 谁知走了两步,似是想起了什么事,又转过身:

 “对了,博这里,还有一信,乃是汉国大司马写给上大将军的,请上大将军过目。”

 “嗯?”

 陆逊闻言,终于面露郑重之色。

 示意让人把信接过来,陆逊拿到信,掂在手里,脸上的神情由郑重转为思索。

 正想着汉国大司马为何给自己写信的时候,他忽然感觉到周围的气氛有些不大对劲。

 抬起头,原来不少将领的目光都落在自己手里的这封信上。

 陆逊略一皱眉,把信藏入袖中,问向秦博:

 “汝如何得汉国大司马的信?”

 这一回,秦博终于可以挺起胸膛:

 “上大将军莫不是忘了,博前些日子,方从汉国归来?”

 但见他的眉宇间,颇有些扬眉吐气的意味:

 “博不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是说服了大司马,完成了陛下交代的事情,而且还颇得大司马另眼相看,故而大司马这才让博转送信件。”

 听到这个话,众将就是一阵轻微地骚动。

 就算是不提冯大司马乃兴汉会会首,而兴汉会又与不少人的钱袋子有关系。

 光是汉国大司马威震天下的大名,亦足以让这些人动容。

 他们这一次,之所以能夺下襄阳,冯大司马领汉军在草桥关,吸引魏贼大部的注意,可谓有极大的关系。

 更别说在去年这一场混战中,汉国大司马除了助大吴夺取襄阳。

 还能在失了先机的情况下,不但带领汉军重新收复上党,甚至还能逼退司马懿,反夺魏贼函谷关等要地。

 汉军兵锋之锐,在这一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不少世人眼中,这一战,同样体现出了冯大司马高超的用兵艺术。

 因为这一战的统帅,就是冯大司马,有什么问题?

 “嗤!”

 上大将军自然是不会小看冯大司马,事实上,他从来就没有因为冯明文年纪轻轻就小看对方。

 他这一声嗤笑,是对着秦博去的:

 “冯大司马,乃汉国柱石,位高而权重,声隆而望尊,文武皆绝伦,世人不可企及,汝乃何徒?敢大言得冯大司马另眼相看?”

 “是文章,还是武略,亦或者品性德行?汝有哪一样可称?”

 上大将军好歹是书生出身,虽是领军多年,但刻在骨子里的书生意气,终是没有被磨灭。

 独占天下八斗才气的冯大司马,对你这个小人另眼相看?

 你在侮辱谁?

 你这是在侮辱全天下的士子书生!

 是可忍,孰不可忍!

 众将一听,顿时也是反应过来,再次哄然大笑。

 秦博被这个话堵得面红耳赤,羞忿得连手没有拱,便狼狈而逃。

 身后笑声更响亮了。

 羞走了秦博,陆逊又让诸将下去,待身边再无人,他的脸色,这才渐渐变得严肃起来。

 他从袖里拿出冯大司马的信,没有立刻打开,而是用拇指在信上轻轻地滑动,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好一会,这才拆开信封,抽出信纸看了起来。

 “上大将军勋鉴:……”

 前面一番问候的话,自不必提。

 “……合肥襄阳,一东一西,为吴之梏桎,今上大将军西取襄阳,其有意合肥乎?”

 “若合肥不取,不日汉家将士将东进,吴将焉取徐青?”

 “若将取之,永观吴国诸将帅,非上大将军亲往,难以攻取。”

 “近日得闻上大将军不意合肥,意在上庸,此岂非弃丝绢而择葛麻?永窃为上大将军所不取。”

 “况上庸之地者,汉中旧地是也,昔汉吴盟誓,约分天下,地界各有所定。”

 “按盟,上庸之地当归汉,若将军取之,则坏旧盟,此可一而不可再。”

 看到这里,陆逊的脸色一沉!

 什么叫可一而不可再?

 你们这是打算翻荆州旧帐?

 “若是上大将军执意取之,永不敢与将军相争,唯有避之。但日后大汉将士擂鼓而平河北,顺攻幽州,易也。”

 “望上大将军三思。”

 看完之后,陆逊的脸色越发地阴沉。

 但见他慢慢地把信纸捏起来,捏成一团,然后紧紧地团在手心。

 最后,陆逊的嘴里,吐出几个字:“冯明文!”

 你在威胁我?

 怪不得陛下这么快就改变了主意,召自己回建业。

 陆逊感觉自己终于明白了。

 只是很快,陆逊的目光渐渐变得凝重。

 他抬起头,看向西北方,目光仿佛想要透过墙壁,投射到千里之外的长安。

 他知道,这是冯明文对自己的示威:

 天下没有白占的便宜。

 去年你一封信,拿下了襄阳。

 现在我一封信,要拿下上庸。

 我就问你答不答应?

 仿佛感受着手心信纸上那咄咄逼人的语气,陆逊握着的拳头捏得更紧了,青筋再次暴起。

 良久之后,青筋又悄悄地消退了下去。

 陆逊长长地吐出一口气。

 这一口气吐出去,似乎也抽掉了身上的力气,一向以忍辱负重著称的他,跌坐在案旁,神情竟是有了一丝颓然。

 以陆逊的涵养,冯永的信中言辞,就算是再怎么无礼,他都不会放在心上。

 之所以如此失态,是因为他从这封信背后,看到了汉国那慑人的锋芒。

 汉国君臣还很年轻,而且君明臣贤。

 思及多年前,汉国费祎出使大吴,自己曾与之在车上谈起汉吴两国年青俊杰。(661章)

 冯明文确实厉害,一人便可压江东诸多年青才俊。

 但当时自己却是一点也不担心,因为大吴有明嫡。

 明嫡终将为君,明文只能为臣,大吴将来未必不能压汉国一头。

 可现在……

 今日观昔日之自己,可笑啊可笑!

 “上天当真幸刘氏耶?”

 已是耳顺之年的陆逊,发出了一声无奈而长长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