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8章 落寞凄凉
但现实却给了他迎头一棒。
李初年的处境虽然变得更加艰难。但却让他更加清醒了。
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面对的不是一个人几个人,而是一个利益捆绑起来的团伙。
一个人对一个团伙,胜算几乎为零。
但李初年面对困难,是从来不退缩的,他向来都是迎难而上。
他现在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手下没有可用之人。
他的班底都在苍云县,跟随他到宁东县的就只有田政。
李初年不由得想起了他当时从苍云县委办被丁永胜给贬谪到了南荒镇担任水利员的情形。
当时的他也是孤立无援,但最终靠自己的努力拼搏,终于打拼出了一片天地。
如果自己不被调到这宁东县,自己就会成为苍云县的县长了,也不至于到这里来受这窝囊气。
但让自己到这里来,是高市长和省委的决定,自己心中再有怨言,也只能忍着,还要无怨无悔地全副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行。
靠查办董烁打开工作局面已经不可能了。
李初年为了尽快打开工作局面,他将目光盯在了金属冶炼厂。
金属冶练厂是宁东县最大的国营企业。
曾几何时,宁东县金属治练厂在全省甚至全国都很有名气。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金属冶炼厂已经逐渐落寞了。
到了现在,不但变得寂寂无名,还成了全县的沉重负担。
李初年对田政道:“走,咱们去金属冶炼厂看看。”
田政道:“李县长,金属冶炼厂由王国华副县长分管,他现在就在办公室里,要不要通知他一起去?”
“让他去干啥?他去了我们可能什么也调查不出来。”
李初年带着田政和邹凯来到了金属冶炼厂。
金属冶炼厂很大,占地几十亩,车间林立,足足有几十个车间。
但现在开工的车间却只有寥寥的四个车间,院子里更是杂草丛生。
整个厂子给人一种落寞凄凉的感觉。
李初年和田政到那四个车间转了转,每个车间也就只有十多个人。
只有一个车间的十多个工人在忙着加工一些零件,另外三个车间的工人不是在打牌,就是在下象棋,再不就是在侃大山。
他们对来到车间的李初年和田政,也只是看了看,并没有人过来打招呼。
看完了四个车间,李初年的心情极其沉重。
赫赫有名的宁东县金属冶炼厂竟然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实在是让人痛心。
李初年和田政又来到了厂部办公楼。
厂部办公楼有四层,但却只有一楼的两个办公室里有人。
这两个办公室,一个办公室是几个留守负责人员办公的地方,另一个办公室是留守财务人员办公的地方。
当李初年和田政走进其中一个办公室的时候,里边有四个人正在打牌。
其中一人问道:“你们找谁呢?”
“我们来看看。”
另一个人道:“你们到这里来看啥?有什么好看的?”
田政道:“这是新来的宁东县的李县长!”听到是县长来了,这四个人这才急忙站了起来,收起了刚才的懒散态度,变得恭恭敬敬起来。
李初年问道:“你们谁是负责的?”
其中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道:“负责的都已经离开了,我算是这里留守临时负责的。”
李初年笑了笑,扯过一把椅子坐下,拿出烟来,分别递给了他们每人一支,道:“你们不要拘谨,我只是过来看看。”
这虽然是上班时间,但厂子已经落寞到了这个地步,他们只是留守人员,上班时间打牌,也算不得违反工作纪律,没必要责怪他们。
那个临时负责的中年男子急忙将扑克牌收了起来。
李初年冲他们招呼道:“大家都坐吧,咱们随便聊聊。”
这四个人也都扯过椅子,坐了下来。但他们仍是有些拘谨,毕竟他们面对的是新上任的县长啊。
李初年对那个临时负责的中年男子道:“你贵姓?”
“我姓王,叫王山川。”
“王山川?你这名字很大气啊!”
王山川很是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李初年随后又问了另外三个人,他们其中一个是和王山川临时负责的,算是王山川的副手。另外两个则是留守的财务人员。
李初年道:“这一楼的两间办公室,就只有你们四个人?”
王山川道:“是的,这厂部办公楼就只有我们四个人了。”
李初年道:“厂子里现在只有四个车间开工吗?”
王山川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道:“是啊,目前只有四个车间还有点儿留守工人,但也没什么大活了,都是帮人家临时加工一些零件啥的。”
李初年对王山川道:“你一直在这个厂子里工作吗?”
“是的,我从大学毕业就到了这里,足足二十多年了。”
“哦?你是大学毕业?哪所大学?”
王山川的副手道:“李县长,王师傅可是西北冶金学院毕业的高材生。”
李初年道:“王师傅,能否谈一下你的工作经历?”
“好,李县长!”
王山川介绍起自己的工作经历来。
他二十二岁从西北冶金学院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了这个金属冶炼厂当技术员。
从技术员干到了车间主任,又从车间主任干到了厂部团委书记。
但他干了几年的团委书记后,又回到了车间当技术员。
又经过几年的时间,他又从技术员干到了车间主任。
厂子越来越不景气,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最后是他主动请缨,成了厂子里留守的临时负责人员。
李初年问道:“王师傅,能冒昧地问你个问题吗?”
李初年如此客气,让王山川很是受宠若惊,他忙道:“李县长,您别客气,请讲!”
“你成了厂部团委书记,应该是属于厂领导了。可为何又回到车间当技术员了?”
王山川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道:“我这人性格直,看不惯的事,就好说一说,引起了厂领导的不满。就把我又下放到了车间,让我当了一名技术员。实际上我本来就是搞技术的,我也不喜欢当官。后来我又从技术员当了车间主任,完全是职工们把我推举上去的。”
李初年问道:“厂子鼎盛时期,有多少职工?”
“两千多人。”
两千多人的厂子,竟然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李初年的心情更加沉重起来。